中图分类号:H030;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7)03—0387—04 “术语”(王国维称之“学语”)是专门术语的简称,狭义术语指各门学科的专用语,是表示该学科领域内概念或关系的词语,广义术语还包括标记社会生活专门领域中事物的用语。就狭义而言,“人民”一词是政治学领域的专用语,就广义而言,“人民”一词在意识形态领域有其特别含义。“人民”一词的内涵从上古经近代直至当代,几经变化、扩展,尤其是毛泽东赋予“人民”的特定含义,深深地影响着大陆中国,以至于我们渐渐地模糊、甚至遗忘了它的本来意义。“人民”一词所蕴涵的时间向度(古今转化)的演绎内容,表明每一词语背后都有一部文化史,向人们展示着思想近代转型的旖旎姿态。 一、释“人” “人”:人是“由古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能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1]43。《说文解字注》释曰:“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性,古文以为生字。”“人”的甲骨文像人侧面站立形。据此,“人”的本义是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的一种生命个体。是有智慧的高等动物。史书中涉及到的“人”大体不出这个范畴: “书云:‘人惟万物之灵。’”[2] “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农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2] 此外,“人”还有如下意思:“1.人才;‘子无谓秦无人。’(《左传·文公十三年》)2.指人的品行;‘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3.指人情事理;‘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4.人为的;‘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1]43 二、释“民” 《说文解字注》释曰:“民,众萌也。……萌犹懵懵无知儿也。”特指那些懵懂、胡涂、不明事理的“人”。如:“西荒中有人焉,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曰苗民。”[2] 此处讲“苗民”而不讲“苗人”,而且将“苗民”描绘成贪婪、荒淫之辈,正好符合“民”的古义:糊涂无知、不曾开化。“民”的本性既然如此,就需要进行调教、驯服。在历代统治者的眼中,管辖一方的官员就是放牧者,而人民就如同牛羊等动物一样,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2]。“诸牧民之官,仰专意农桑,勤心劝课,广收天地之利,以备水旱之灾”[3]。 赵纪彬先生通过深入研究,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民”就是奴隶阶级。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中指出:“民,(周代彝器)作一左目形,而以刃物以刺之。”“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徵”。“民”就是奴隶阶级。梁启超在《太古及三代载记。附三苗九黎蚩尤考》一文中也讲“民”就是奴隶:“因其蒙昧,亦谓之民。自注:民之本义为奴虏。”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如: “官愈多而民愈扰”[4],“王者主民,当敬民事。民事无非天所嗣常也”[2]。 “民”与“人”有时指同一个意思。如:“其在祖甲,不义惟王,久为小人于外,知小人之依,能保施小民,故祖甲飨国三十三年。”[2]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孔颖达疏:‘民者人也,言人受此天地中和之气以得生育。’”[1]893 “民”还有其它一些意思。“民,1.指世代定居本地的人。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2.特指汉族人。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一:‘步城西,历小巷,民夷杂糅,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3.古代指士兵。《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威王问》:‘令民素听,奈何?’孙子曰:‘素信’。4.民间的。《礼记·王制》:‘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1]893 三、释“人民” “人”、“民”之组词:与“人”、“民”组成的词大多保留各自的本义。如: “大人”:“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荻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2]“子民”:“犹且父天子民,兢兢翼翼。”[5] 当“人”与“民”组成“人民”或“民人”时,其意思基本重合。不过有时偏重于“人”之本义,如:“故其职云掌国中及四郊之人民六畜之数。”[6] “民人相食,州里萧条。”[7] 有时偏重于“民”之本义,如:“各就厥国,养牧民人,用成功业。”[8]“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欢喜。”[2] 与“人民”或“民人”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词有“氓、黔首、百姓”等。 “氓”:“乱臣贼子,黠吏奸氓,从而附之。”[9]“臣土虽远,实天子之氓。”[10] “百姓”:“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2]“田常为简公臣,爵列无敌于国,私家之富与公家均,布惠施德,下得百姓,上得君臣。”[2] 黔首:“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2] “伏惟陛下握录图而驭黔首,提万善而化八纮。”[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