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518X(2007)04-0007-04 在中国从传统的小农经济走向现代文明的今天,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都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变,世道的转移、人心的变易,呼唤着学术与文化的繁荣。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栏目,在学术与大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抽象理论与具体现实、学者与大众相互连通,大受普通百姓欢迎。随后推出的于丹《论语心得》创造了150万册的销售量,易中天的《品三国》、阎崇年正说满清十二帝、纪连海话和珅、刘心武讲《红楼梦》等节目也出现一播再播的热闹景象。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学术为何要面向大众?该如何面向大众、如何进行普及?普通百姓又需要什么样的学术? 一、学术为何要面向大众?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理论走向大众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使学术从象牙塔里走出来,走向民间,与亿万普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直接的关系,成为他们的日常活动,使学术摆脱了过去那种只依附于极少数人的寄生性,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性,使学术精品从封闭的神秘存在中走出来,成为人人都可以欣赏到的东西。无疑这是学术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历史进步。学术走向大众的另一个合理性,是学术理论向人类实践或人类生活的复归。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如果有可能、有兴趣的话,可以多做些文化普及工作。毕竟传统典籍的意义,不仅在于书斋中的传承、研究与欣赏,而且在于如何在更大的范围内应用和普及。那种认为《百家讲坛》是将传统历史文化“庸俗化、简单化”,不是在传播和弘扬经典,而是在歪曲经典的观点,实质是“精英文化”居高临下的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狭隘心理,是对学术走向大众流露出本能的反感或不屑一顾。 社会科学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社会科学理论必须贴近现实。实践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知行哲学中一种具有合理内核的普遍主张,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1942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如果一个人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或哲学,从第一章到第十章都背得烂熟了,但是完全不能应用,这样是不是就算得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呢?这还是不能算理论家的。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我们要的是这样的理论家。”[1](P814)“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1](P815)社会科学是科学,是来自于实践的,不是花瓶,不是摆设,完全可以面对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社会科学理论的作用终究要指导实践。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变成指导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才能实现其价值。 从社会科学本质来看,社会科学是一种活动,是一种科学的活动。这种科学活动和自然科学一样,是一种社会分工。有人说,自然科学要普及,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很多东西在现象中是不容易看到、也是不容易发现的。而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看得见的东西。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活动很多都是社会科学的活动,而我们本身是处在社会之中,对反映社会现象本质规律的社会科学,我们的感性认识多一些。那么,本身处在社会活动当中的人为什么要开展社会科学普及?社会科学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一门科学,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在从事社会活动或从事社会科学关注的活动,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社会之中。所以,从本质上讲,社会科学是真正能使人成为人的科学。恩格斯说过:“只有一个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生产一般曾经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2](P275)这种提升使人区别于动物,第二个方面的提升尤其关键。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有语言、有意识、有思维、有能动性。为什么人有语言、有意识、有思维、有能动性?是因为人具有动物所不能掌握的知识。知识不仅有自然科学知识,还有一种能动觉悟,而这种能动的觉悟主要是社会科学赋予人的意识、语言和思维形成的。社会科学赋予了人区别于动物的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意识和素养,所以应该说人本身就具有了这样一种特质。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开始并没有科学。科学的产生,是人们对自然、对世界有了认识以后,形成了对世界的了解、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经验。这些经验和知识的总和就形成了科学。但是,开始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没有分家的,因为那时知识不是很多。随着人们认识的东西越来越多,认识了自然界以后,就有了自然知识,后来认识了人和人类社会,认识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就有了社会科学的知识。知识累积多了,就有了分类,就有了学科分化。因此可以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换句话说,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社会本质、认识社会规律的结果,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融知识、思维、方法为一体的科学。我们有了社会科学某一学科的知识,并不一定领悟了这门学科的真谛。就拿哲学来说吧,即使哲学的原理背得滚瓜烂熟,不一定就懂了哲学,具有哲学的意识,掌握了哲学的方法。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者,就有这样一种使命,这样一种社会责任,传播社会科学,普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