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K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587(2006)-04-0065-22 在人文学科中,历史可以被视作“关于他者的艺术”。历史学特定的理论与目标赋予这个学科以描绘不同时空之下“他者”的能力。既然“他者”居于中心地位,那么,民族之间与文化之间相遇的历史就在历史学科中居于显要的位置。历史学家尝试描绘、解释、理解这种与“他者”的相遇,而这一“他者”多数异于研究者自己的文化。 当我们以历史学观点研究与“他者”的相遇时,应该采用何种方法呢?对这一问题的反思是本文的主要旨趣。本文的历史框架限定在17世纪早期中国与欧洲的相遇。文章会附带从哲学等学科——尤其是那些将“他者”、变迁和对话作为思考中心的学派中——借鉴方法论的讨论。我希望,有关此一特定文化相遇的方法论讨论可以帮助人们涉入中国其他历史时期或是其他文化相遇类型的研究对话。 历史背景与主要特点 尤其是与同时代其他跨文化相遇相比较,17世纪中国与欧洲的相遇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使其成为特定的观察目标。② 简略地确定这些特征对我们的探讨是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大致列出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那一时期的研究范例应有充分的代表性,不宜过于空泛。毕竟,外国人的数量是很少的。当1610年最著名的西教士利玛窦(1552-1610)在华活动30年后死于北京时,全中国只有16位耶稣会士:8个外国人,8个中国人。③ 在1701至1705年间,在华传教士人数达到高峰——140人。然而,这些欧洲人所影响的中国人数目也是非常有限的。举例而言,中国天主教徒人数在1700年达到最高峰——200,000人,这个数字与中国总人口(1亿5千万-2亿)比较,仍是个小数目。直接接触西方科学的人数也极少:“总的来看,来自西方的技术证明是场盛宴,没有几个中国人选择参加,或者能够参加的。”④ 因此,一方面,这场文化间的互动是在两个人数规模极不对称的群体之间进行的。另一方面,有限的人物无疑方便了后人的观察研究。 第二个特点是中欧两文化在文化传承方式上有相似之处。许多文化传播的研究常须涉及文化之间的不同的复杂性。在这方面,中欧文化的相似性可以从印刷、教育两个领域中得以展现。中国和其他国家不同,不是传教士将印刷术带入中国,中国早已广泛使用了印刷系统。另外,诸如耶稣会的传教会希望在不同国家建立学校,但在中国,规划完整的优质教育系统已经存在(这使得耶稣会士几乎不可能去建立新的学校)。由于这种相似性,欧洲人和中国人能够在某水平上彼此沟通。至少从欧洲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的水平与当时欧洲与其他国家文化相遇的情况是非常不同的。 第三个特点是外国强权的干预相对较少。虽然传教士们自身服膺欧洲文化,不断从教会机构和殖民当局获得财政支援,但明、清两朝政府将他们与商人、殖民者分别对待,拥有决定他们可否进入中国停留的权力。虽然几次反教运动导致传教士被逐离境,但总的看,这一时期的中国政府对基督宗教相对宽容,至少教会人士可以不断地流入和更替。中国人居于主导地位,他们卓有成效地在自己的国土上款待外人,通过“文化强制”,迫使外人与本地文化相适应。⑤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双方沟通时,中文占主导地位。与欧洲在日本的文化相遇不同,当时的日本人学习葡萄牙文、拉丁文;与当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也不一样,现在参与文化交流的中国人通常要学一门外语;在17世纪的中国,除了少数受过修士训练的中国人,参与中欧接触的中国人都不学外语。这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类想法会激起反感,他们只会而且只愿意用中国语言和思考方式交流。”⑥ 这三个特点并不是中国基督教的独特经验,人们在犹太教、伊斯兰教尤其是佛教来华时的文化交流可以找到类似情况。与绝大多数的文化交流一样,17、18世纪来华的基督宗教不仅提倡宗教实践,而且宣扬一种完整的世界观,因而其本身就含有我们今日称之为的“科学”——天文学、数学、医学、植物学或制图学。但是,与其他文化交流不同的是,基督宗教带来的世界观使得中国文化内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以至于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相关问题仍然要追溯到17世纪早期中欧相遇之时所提出来的问题。 四个分析框架 百余年来,有关中欧之间这段相遇的历史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学者们是如何研究这段文化相遇,他们从研究中得出了什么结论?⑦ 他们的理论怎样帮助我们思考自己的理论? 作为研究的起点,我们先厘清对文化交流产生影响的五个不同因素,以建构本文分析的关键概念。⑧ 传播者将信息传递他人,作为泛称,传播者在这里包括个人和群体;传播者在网络中运作,这一点往后将会继续讨论。接受者指信息传递潜在的接受者,同样是个泛称。信息是在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沟通的。它包括资料、咨询、思想、世界观、观点、物质文化、生活态度或信心等等。手段则是信息得以传递的方式。信息通常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也包括地图、科学仪器、图例、各类物品,更包括文化习俗或社会组织。文本将是分析的中心,因为它们是信息留传至今的最主要源泉。最后,还有观察者:交流过程的观察者。观察者可以是描述交流过程的当代人。事实上,本文中,观察者这个词主要指包括我们在内的今日的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