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产权元素与全球非物质经济博弈的国家主权要素 文化创新离产权市场有多远,文化就离产业有多远。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当初是以国家、大国为经济单元来考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财富增长的,此后的经济学体系,几乎都是以国家为博弈结构的财富增长原理阐释。并且越是非物质经济的资本扩张,距离知识财富主权的内容核心与产权市场就越近,国家文化博弈的财富之战就越明显。文化创新从内容生产的知识创造与资源动员开始,以信息技术的媒介创新为工具,以文化制造的科技创新为形式,以生产体制创新为产业机制,形成知识财富主权的文化创新产权体系,这是文化创新与内容生产的第一步,然而产权文化与内容创新的知识财富主权,要有文化交易的产权市场流通体制,才能最终实现文化资本的价值与生产机制及产业功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文化测绘、文化评估与品牌运营、品牌认证的核心业务与生产、交易机制,具体包括产权寻租的文化资本创新体系、产权评估的文化品牌创新体系、产权拆析的文化运营创新体系、产权交易的文化交易创新体系、产权市场的文化市场创新体系。 国家主权元素应该包括话语权的文化与知识创新体系,制略权的政治与制度创新体系,诉求权的经济与资本创新体系,而产权元素则是拥有权的资源配置与资产所有、交易权的资本市场与资产流通、发明权的文化创新与知识产权。在非物质经济的文化创新与后物质领土的资本扩张中,可以说你发明的就是你的,这是创意经济与生产力的组合;也可以说你想像的就是你的,这是体验经济与生产力的组合;还可以说你看到的就是你的,这是注意力经济与生产力的组合。主权的空心化会导致产权与财富的丧失,知识与文化的沦落;产权的空心化则会导致庞大的商品堆积物的资产折旧,财富缩水的富而不强。而主权文化加产权市场才是文化创新的财富王国与产业资本的王牌。比如犹太经济的主权薄弱就导致了犹太民族财富王国的脆弱,印度尼西亚华商远离祖国与领土主权的财富积累也是非常脆弱的,一夜之间被掠夺摧毁空。而世界华人的财富王国与产权安危兴衰,也与中华世界文化的国家主权核心体系的强大与否密切相关。 后物质领土主权的文化创新与知识财富主权的产权市场博弈 文化产业、文化创新与文化资本,在全球化非物质领土世界财富产权构筑中,也在构筑全球文化博弈与全球化开局国家创新体系的知识财富主权及后物质领土的多维主权空间。国家文化创新的知识财富主权与后物质领土的符号、媒介、信息内容生产主权,形成非物质领土扩张的全球化开局的文化领土、商业领土与多维主权空间,从话语权到制略权完成经济诉求权的后非物质领土扩张与全球资源配置的财富创造形式,使他者沦为后殖民经济的领地主权空心化,而自主创新的科技,文化内容生产的知识产权,又在全球化开局的国家创新体系与文化博弈中完成从话语权的文化主导、制略权的意识形态及上层建筑等政治主导到诉求权的经济博弈优势的后物质领土主权扩张,使知识产权与国家主权融为一体,形成全球化的博弈结构与创新优势,财富王国与内容为王的文化王权。这就是当今世界财富中心非物质经济大转移中知识财富主权与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的合谋,国家创新体系的后物质领土主权与内容为王的知识产权市场的合谋,也是产权寻租演化为主权领土的文化资本规则及“看不见的手”的文化经济王国的主导力量所在。中国外贸出口已达到1万亿美元,然而仅以出口最大的纺织业为例,中国出口八亿件衬衫,才换回一架波音飞机。90%以上的利润都被内容为王的纺织文化与品牌的符号交易所掠夺,被知识财富主权的游戏规则所剥夺,而中国出口的仅仅是纺织工业与纺织经济的劳动成本与生产资料成本。这就是物质领土主权的空心化与他者由文化领土到商业领土扩张所完成的后殖民文化主权与知识财富主权、自主创新产权合谋的超级利益空间。也是迪斯尼乐园等在对中国文化资源花木兰等内容生产的文化扩张所做的经济掠夺与知识财富主权的文化侵略。还有韩国对端午节、同仁堂等中国文化资源的注册,都涉及到对这一后物质领土主权与国家文化创新知识产权的非物质经济扩张及文化侵略。对此中国人不能漠视,又不能用传统的物质领土空间反侵略暴力及国防力量,而只能用国家文化创新与知识自主创新的资源动员与内容生产,进行经济、法律与文化的全球博弈与规则改写。 中国的电视剧制作与内容生产自主创新,也缺乏文化创新的自主产权与文化产权的市场机制。比如《哈利·波特》与《大长今》都完成了内容生产的“有意味的形式”与“有意义的情报”的媒介、符号与咨询服务的自主创新与审美创造,但中国的许多电视剧只是一味地演绎情节戏的审美创造,缺乏知识服务的文化咨询与“有意义的情报”的文化交易,这是由于中国制片人制度缺乏内容生产与文化产权的问责制,缺乏知识产权的市场机制所然,也是自主创新缺乏完善的法律机制所然。 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与产权市场交易模式的后经济体系变革 中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改造与福利制度改造,包括国企产权体制的改革、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市场资源配置体制的改革、医疗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住房体制的改革,都是围绕经济之核所做的体制创新与产权体系及相关福利制度的改革,而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又有相关科技创新政策与体制的改革,环保生产体制的改革、信息基础设施与网络服务体制的改革、文化人事体制与户籍制度的改革、用人体制与知识生产体制的改革、上层建筑与政治体制的改革,都是围绕文化创新之核与产权市场轴心所做的后经济体制与体系的圆形经济及其极核体制所做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围绕国家增长方式与全球博弈优势所做的后经济体制变革。前者多为物质经济财富内容所有制体制的社会资产与产权体制改革,后者多为非物质经济财富内容的文化创新知识产权市场机制与文化资本的体制变革。 在文化创新中,产权经济不仅有资源动员的排他性权利和规则,而且也有文化资本交易成本优势形成的排他性权利和规则,有内容生产的产业制度与文化创新的交易规则,并通过知识资源配置权对增长方式的改变,对经济学边际效益递减原理、比较优势原理、交替关系原理、机会成本原理、边际决策原理、激励反应原理、“看不见的手”原理、“看得见的手”原理、通货膨胀与失业短期交替关系原理的十大经济学原理都有后经济学的理论颠覆作用与文化创新的后经济理论突破。 (本文为中国文学人类学会特约,作者为中南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