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及其审美特征 王宁 王宁,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4) 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疆界也变得越来越宽泛甚至越来越不确定了。过去一度被精英知识分子奉若神明的“高雅文化”,曾几何时被放逐到了当代生活的边缘;大众文化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取向,而且越来越显露出其消费特征。毫无疑问,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精英文化观,为大多数人得以欣赏和“消费”文化产品提供了可能性。既然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泛滥现象已经凸显在人们的眼前,文化研究者就不能不正视这些现象,并对之作出学理性的分析和研究。因此,关注消费文化现象并对之进行研究,就成了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消费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登陆,它在中国的文化理论界也引起了热烈讨论。如果从全球化的视野着眼,我们不难看出,考察和研究消费文化现象,实际上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左翼知识分子对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化艺术进行批判性研究的继续。 一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已经从文化批判角度对这种“文化泛滥”的现象开始作冷静的分析了。1997年,他在一篇题为《后现代主义的矛盾性》论文中,针对西方国家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后现代热和文化热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指出,“当今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在谈论文化?因为就此有重要的论题可谈。一切都变得与文化有关……文化主义加大了有关人类生活所建构和破译并属于习俗的东西的重要性……历史主义往往强调历史的可变性、相对性和非连续性特征,而不是保持那种大规模不变的甚至令人沮丧的一贯性特征。文化主义属于一个特定的历史空间和时间——在我们这里——属于先进的资本主义西方世界,但现在似乎却日益进口到中国以及其他一些‘新崛起的’社会”①。伊格尔顿在该文发表之前的国际研讨会主题演讲中还回顾道,与他在80年代初首次访问中国的感觉大为不同的是,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社会已经越来越带有了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特征。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遇了,并在文化的生产与消费问题上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共融②。伊格尔顿当时讨论后现代主义的出发点是文化,但这已经不是传统的现代主义意义上的精英文化,而是更带有消费特征的后现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这种产生于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或通俗文化无疑对曾一度占主导地位的现代主义精英文化及其产品——文学有着某种冲击和消解的作用。因此,毫不奇怪,人们在谈论文化时,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当代文化的消费特征以及这种消费文化所带有的特定的后现代审美特征。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无论在其本质上还是在其表现形式上显然已经大大地不同于现代文化,因此,必须首先对文化的不同层次作出区分。在伊格尔顿看来,“‘文化’(culture)这个字眼总显得既过于宽泛同时又过于狭窄, 因而并不真的有用。它的美学含义包括斯特拉文斯基的著述,但没有必要包括科幻小说;它的人类学意义则宽至从发型、餐饮习惯直到排水管的制造”。实际上,对文化概念的这种无限扩张的担忧也体现在他以前的著述中。伊格尔顿始终认为,至少有两个层次上的文化可以讨论,一种是用大写英文字母开头的“总体文化”(Culture),另一种就是用小写英文字母开头的各民族的“具体的文化”(cultures)。这两种文化的对立和争斗使得文化的概念毫无节制地扩张,甚至达到了令人生厌的地步。在分别分析了各种不同版本的文化概念之后,伊格尔顿总结道,“我们看到,当代文化的概念已剧烈膨胀到了如此地步,我们显然共同分享了它的脆弱的、困扰的、物质的、身体的以及客观的人类生活,这种生活已被所谓文化主义(culturalism)的蠢举毫不留情地席卷到一旁了。确实,文化并不是伴随我们生活的东西,但在某种意义上,却是我们为之而生活的东西……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已经变得过于自负和厚颜无耻。我们在承认其重要性的同时,应该果断地把它送回它该去的地方”③。既然这种后现代意义上的消费文化无处不在,并且已经直接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审美观念,我们就更应该对之进行分析研究了。 讨论不同的文化是如此,在关于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讨论中,学者们还发现了不同层次的后现代主义:一是后结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即以德里达和福柯的具有解构特征的后现代主义,表明了对现代主义整体性观念的批判和消解。这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和知识层面的后现代主义。二是先锋派的智力反叛和激进的艺术实验,把现代主义的精英艺术观推向极致。这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高级现代主义艺术的实验性和先锋性特征。三是以消费文化和通俗文化为主的后现代主义,体现了对现代主义精英文化的冲击和消解。这样看来,无论推进也好,批判也好,甚至消解,后现代主义所要超越的对象始终是它的前辈和先驱——现代主义。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主义使得文化只能为少数人所掌握、欣赏甚至消费,而后现代主义则在大大拓展文化的疆界时使得大多数人都能享用并消费文化。在后现代时代,消费文化所赖以存在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日益壮大的消费群体——从跨国公司的高级职员,到大学教授、公务员、律师、医生,以及其他精英知识分子。目前,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的密切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讨论这种关系时,总免不了会想到或引证美国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篇论文——《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他在这篇论文中明确指出,除了考察后现代主义的种种特征外,人们“也可以从另一方面停下来思考,通过对近期的社会生活各阶段的考察对之作出描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某个时刻,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被人们从各种角度描述为后工业社会、跨国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传媒社会等)。新的人为的商品废弃,流行时尚的节奏日益加快,广告、电视和传媒的渗透在整个社会达到了迄今为止空前的程度;城郊和普遍的标准代替了原有的城乡之间以及与外省之间的差别,高速公路网的迅速扩大以及汽车文化的到来——这一切都只是标志着与旧的战前社会的彻底决裂。因为在那时的社会,高级现代主义仍是一股潜在的力量”④。对于这一迥然有别于现代社会的现象,詹姆逊描述为后现代社会。那么,进入后现代社会之后,文化会以何种形态显现呢?这正是许多专事后现代主义研究的东西方学者密切关注的现象并试图作出回答的问题。 二 回顾现代主义文化艺术,可以发现它具有以下特征:充满精英意识的高雅文化,仅为少数人欣赏的文化,表现了自我个性的审美文化,“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化观念,等等。显然,这一切都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所要批判和超越的东西。因此,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自然就是反美学、反解释、反文化和反艺术了。但是,它反对的是哪一个层次上的文化呢?这也许恰恰是人们所容易忽视的。它反对的正是具有崇高特征和精英意识的现代主义美学,抵制的是具有现代主义中心意识的解释,抗拒的是为少数精英分子所把持并主宰的主流文化,超越和批判的是现代主义的高雅文学艺术。总之,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与现代主义的高雅文化艺术不可同日而语。它既在某些方面继承了现代主义部分审美原则,又在更多的方面对之批判和消解。因此,考察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必须具备一种辩证的分析眼光,切不可将这种错综复杂的现象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