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和文艺学的恩恩怨怨成为当今学界关注的热点已有时日。本文想变一个话题来谈美学和文化研究的学科接纳问题。美学和文艺学本是血脉相连,同为一族。美学是哲学系的二级学科,但是中文系里它是文艺学麾下的三级学科,文艺学和美学一样乐此不疲的文艺美学,更使人颇费猜测它到底究竟是文艺学呢,还是美学的血统更多一些。或者更确切地说,它周旋在文艺学和美学的母体里,一样是游刃有余,自得其乐。所以,美学和文化研究的是是非非,其中很大一块内容也是文艺学和文化研究之间的纷争。本文将回顾此一纷争的最近走向,前瞻美学和文化研究的学科包容可能。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 今天美学和文艺学面临的文化研究的冲击,通例是指当年英国伯明翰传统的文化研究,它的主流是人所谓的“文化主义”(culturelism),而文化主义的纲领就是文化是普通人的文化(culture is ordinary)。由此很自然引出日常生活,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话题。可以说,要不要接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事实上已经成为传统美学和文艺学立场和文化研究立场论争的一个焦点。而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话题虽然波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香车豪宅、时尚美人究竟是中产阶级的专利,同劳苦大众十万八千里风马牛不相及,以及充其量退一步也只是小资们的文化和美学呢?还是它们一样是十万八千里之外的农民阶层心向往之的权利?但是显而易见论争是具有鲜明的学院派的背景,这就是参与者多为中心城市和中心高校中有关学科的领军人物,反之在这个圈子之外的评论家较少参入其中。这个特点,也为本文旨在探讨的美学和文化研究的学科接轨可能,提供了另一种强有力的支持。 不遗余力倡导美学和文艺学应当接纳文化研究,更具体说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学人,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当推陶东风的鼎力呼吁。陶东风的看法是日常生活审美化不管是你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或者说身不由己迷恋其中也好,站在一旁指责它伤风败俗也好,毋庸置疑它已经是今天我们城市生活的非常现实的存在语境,所以同它关系最为密切的美学和文艺学继续正襟危坐对它视而不见,只能是自欺欺人。早在2002年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化研究的兴起》的文章中,陶东风就强调说,今天审美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纯艺术和纯文学的范围: “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美容、健身、电视连续剧、居室装修等,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日常生活空间。可以说,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和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界限”①。对此陶东风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大众传媒有恃无恐地在“作秀”,从耸人听闻的标题到故作惊人的影像,每一个信息、每一种修辞,都是一个“秀”,经典艺术作品或它们的仿制品被摆放在各种面向大众的公共场所或媒体上,经典音乐被做出无数削平了艺术价值的翻版,互联网上恶作剧视频铺天盖地,电视把我们从美带到崇高再带到搞笑,文化的“雅”和“俗”在此合流,传媒在贩卖产品的同时也贩卖了文化所有的终极意义。这可见,“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成为社会中的主导潮流,此种文化形态是我们今日被包围其中的“大众文化”,所以文化研究的兴起思想起来也就顺理成章,因为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流文化的大众文化。 金元浦向来与陶东风声气相求,两人合作著书立说为文化研究张目,亦在学界广有影响。近年我们发现金元浦在通力推广他的“人文奥运”文化理念的同时,再一次重申了他美学和文艺学的文化研究转向的立场。2005年题为《审美泛化与审美空洞》的文章中,金元浦谈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导致了文学艺术以及整个文化领域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变化,乃至改变了文学和艺术的传统定义。他指出有人把这种“泛化”视为艺术的堕落,但是在他看来,与当下生活的生动联系,恰恰是美学“重出江湖”、再度振兴的绝好机会。美学“重出江湖”并不是全面拥抱“日常生活审美化”,反之这一文化研究转向强调的是从当下社会的总体性、制度性现实出发,来应对现实的提问。所以当代美学的历史使命毋宁说便是从其批判的、提问的乃至否定的特性出发,对当代世界在经济与生意操纵下的“悦目的盛宴”,以及盛宴下“审美的空洞”保持高度的警惕,对“审美的缺失”和“审美的不公”提出严肃批判。②金元浦的结论是大众文化不应该一直被正统美学文艺学特别是传统的学院研究放逐在理论的边缘,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低俗文艺形式,否定它具备理论研究的价值;或者,囿于传统的学科划分和原有的学科界限,固守文学种类与体裁的藩篱,不敢越雷池一步。当审美性不再是文学艺术的专属性能,而成为商品世界的共性,美学就成了社会组织化的原则,文艺学自然也要突破原有界限,随着社会生活的这一转向而拓展新的领地。 陶东风、金元浦,加上王德胜,大致可视为今日首都美学和文艺学学科里拉动文化研究的三驾马车。王德胜在《视象与快感》一文中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为一种“新的美学原则”:“视象与快感之间形成了一致性的关系,并确立起一种新的美学原则:视象的消费与生产在使精神的美学平面化的同时,也肯定了一种新的美学话语,即非超越的、消费性的日常生活活动的美学合法性”③。作者认为这是美学文艺学的又一次创新,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是美学文艺学理论困境中的又一次突围。应当说王德胜并非言过其实,事实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不复是一个学院派可以不屑一顾的仅仅是关于时尚的话题,它对传统美学造成的冲击,显然方方面面都感觉到了。一个例子是推崇新实践美学的张玉能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明白无误的接纳态度。张玉能细心区分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精英化、大众化、市井化三个向度,强调回归日常生活世界是美学的大势所趋,进而明确提出遏制市井化,引导大众化,规范精英化的美学路线,强调新实践美学从来就主张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既然是人类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那么它首先是生成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也理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所以,作为美学灵魂的审美关系,其具体表现便是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以及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④日常生活审美化由是观之,当是顺理成章进入了美学的基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