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对于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对于体现我们党的执政为民,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对于在整体上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有悖中央要求的做法,若不提高认识,加以纠正,势必延缓新农村建设的速度或把新农村建设引向邪道上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冷静的头脑,按照中央的部署,遵循中央文件的精神,制定科学、长远的战略规划,脚踏实地、始终不渝地抓下去,最终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一、新农村建设“热”的主要表现 1、新农村建设中“热心”建新房。 据调查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的地方不从当地实际出发,不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在工作中偏重于新村规划和村庄整治。推进速度要求快和住房建设标准要求高,许多村拆旧房建新房搞一刀切,不管房屋新旧,统统拆了重新建。有的农户说,他的房子目前还很好,拆了挺可惜的。但不建新房又拿不着政府的补贴,觉得挺吃亏。有的农户自身没有资金,为了享受政府补贴,进行借贷建房,造成新的债务负担;有的农户主要劳动力长期外出打工,新房建起无人居住,造成浪费;有的农村建起了休闲广场,多数农民却因外出打工而无缘享受:有的农户为了享受政府补贴,把购买种子、化肥的钱都挪来建房,影响正常农业生产的投入。 2、新农村建设中“热心”锦上添花。 有的地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搞试点建设,并且都选择条件较好的先进村进行试点,而且集中当地人力、物力、财力给以大力支持,造出了很漂亮的试点村。在新农村试点过程中,普遍存在锦上添花的现象,而忽视雪中送炭的举动,对普遍存在的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困难,饮水困难,交通不便等农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无力顾及。在调查中了解到,有这样一个村,多年来,该村走公司+农产+基地,支部+协会的模式。大力发展芒果生产,产品远销全国各地。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村集体经济年可支配收入在12万元以上,被中央命名为“全国文明村”。把这样的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并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上得到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这样的试点村,不仅没有什么推广意义,反而使一些农民误以为,新农村建设与自己无关,是政府出钱出力做的事。 3、新农村建设中“热心”快出成效。 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快出成效、盲目冒进的思想。在制定新农村发展规划时,都写上“我们这里3—5年要把自己的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调查中发现,有个乡镇5个村,村村都提出在“十一五”末,使小康水平产达到全村的98%以上。某市对新农村扶贫6个村共计投入财政资金350万元,其中属扶贫村每村投入50万元,属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投入100万元的无偿资金。明显表现出对新农村建设试点热情高,而对扶贫村投资力度不够,主观上存在使新农村建设快出成果,快显政绩的思想。有的脱离农村实际,超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承受能力,订任务,下指标。有的搞形式主义,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村庄建设”、“新房建设”,把重点放在盖新房,刷墙壁等形式上:有的农民说:“你不要刷墙壁的外面,把墙壁的里面刷一下就好了”。 4、新农村建设中“热心”搞娱乐场所。 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忽视农业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和民主管理建设,“热心”娱乐场所建设,不管条件是否具备,大搞乡村休闲度假村建设;不管有无旅游资源,也大力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农家乐”等娱乐场所,村村搞“度假村”,家家搞“农家乐”。结果是没有特色,客源不足,经营困难,资金浪费,收入减少。 5、新农村建设中“热心”做表面文章。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乡村,都制定了新农村发展规划,但各个村没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对自己实际问题的探讨,没有对自己特殊问题的分析,更没有特殊的对策措施。每个乡、村的规划方方面面都谈到,可谓全面、周到。每个村的规划都是:基本情况——总体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措施等几个方面。而且规划的内容基本一致,没有多少差别,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似的。这样的规划虽然全面好看,但对新农村建设没有任何指导作用,纯粹是一种表面文章。 6、新农村建设中“热心”工业项目开发。 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的乡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由,大办工业企业,有的搞煤炭开采,有的搞矿石开采,一时小煤窑,小矿山遍地开花。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造成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地面下沉,地表水位下降,土地干燥。原来可以种庄稼的地,现在收成减少或没有收成。有的乡村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把上好的良田卖给开发商建住宅楼,有的在农田上建“农家乐”,使上好的农田被毁。有的开办加工厂、洗煤厂、炼焦厂等。由于资金不足,废水、废气、废渣得不到治理,造成污水横流,空气污染,废渣乱倒,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新农村建设的20字要求大相径庭。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冷”思考 胡锦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这告诉我们,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是三五年就能实现的事情。新农村建设,既要有满腔的热情,又要有冷静的头脑,进行科学规划,综合考虑。准备用30—40年的时间逐步建成小康型的新农村。 1、发展农村经济,做强农业产业,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物资支撑。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报告时说,做好“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如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树立文明乡风,改变村容村貌,实行民主管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等,但必须有先有后,突出重点。首先,发展农村经济,做强农业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就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为只有农业生产发展加快了,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了,农村经济增长了,新农村建设才有物质支撑。而有些地方把住房建设,村庄整洁等提到第一位,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等同于新村建设,这是与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相悖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做强农业产业,同时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其次,切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立足于农村产业发展。而发展农业,核心是发展现代农业。因为新农村建设不能以落后的农业为支撑,相反,应建立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只有坚持用现代发展观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不断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新农村建设才会取得真正的实效,增加农民收入才有保证,新农村建设才有物质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