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关注民生的热情日益高涨,今年全国“两会”上,关于民生的话题更是空前密集。最近,又一个新提法“非物质民生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许多场合,人们所说的民生问题,都只是指物质生活层面,即当年孙中山概括的衣食住行四要素;而非物质民生问题,是精神生活层面的问题,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涵盖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大文化”概念。意识是物质的反映,“非物质民生问题”概念的提出,说明了非物质民生日显重要,其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点。那么,为什么非物质民生问题日益重要呢?笔者认为,它既是顺应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客观必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主观(精神生活)需要。 一、非物质民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深层因素 民生问题的内涵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递进、发展的过程。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民生问题主要是城乡居民的衣食之忧。当前,城乡居民进入了小康社会,我们关注更多的则是住行问题,以及其他新的生活需求。从前些年就开始重视的就业、上学、就医、农民增收等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到近阶段关注收入差距、百姓住房、公共交通、食品安全……,民生问题在持续发展,解决了原有的民生问题,又会出现新的民生问题。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深入,我们国家的各种民生问题也在不断放大,从物质到精神,从原本意义上的“人民的生计”(《辞海》对民生的解释)上升为精神文化等层面,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民生问题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即从物质性民生问题扩展为非物质性民生问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也成为必须考虑的重要民生问题。 非物质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发展密不可分,和谐社会需要文化精神支撑。非物质民生问题涵盖精神文化领域,精神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对社会矛盾有着疏导和缓解作用。一个社会一定要有在物质利益的平衡之外的东西能够把大家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人的文化精神世界的支撑乃至主宰力量。民众共同享有先进的文化精神生活,也是关系到民族传承、彰显国家兴衰的政治问题。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在文化上的成就,较之于经济和政治,往往具有更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在“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现阶段,思想文化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尤为复杂,重视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精神生活,也是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大问题。民生问题专家郑功成教授认为,“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同时,非物质民生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注非物质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非物质民生问题与经济发展相互关联,经济发展的深入呼唤精神文化的助力。物质经济发展是非物质民生问题的基础,而精神文化生活在现代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积极的精神文化与经济的交融,能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从而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反之,则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文化生产力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所创造的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品的进出口与其竞争力的消长密不可分。一个有文化竞争力的国家,必然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关注非物质民生问题,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非物质民生问题日益为民众健康生活所不可或缺 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民众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载体。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人内心产生抚慰和激励,在人际之间起着亲和与凝聚的作用。因此,人们物质生活得到初步满足后,更加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更多地需要精神文化的滋养,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目前,人们对精神文化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05年的36.7%和45.5%。与此相对应的是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人均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消费支出及其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呈猛增之势。新世纪前一二十年,文化消费需求将比以往更加强劲;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普及速度和程度的提高,公民对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更加突出;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发展性和自主选择性的特征。人们接受信息、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日趋现代化,一些新的传播媒体和文化娱乐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网络技术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变化,对健康生活的认同已从原来的物质生存型向精神享受型转变。 然而,目前我国尚缺乏丰富健康的文化产品,其导致的矛盾日益凸显。由于文化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文化产业仍属“弱质产业”,“有效文化供应力”不足,“文化消费吸纳力”尚弱,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普通人群的文化生活往往是单一的(如打牌赌博)、枯燥的。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会寻求其他精神寄托和思想抚慰。在城市,人们更多地沉迷于网络世界。在农村,赌博、喝酒和封建迷信活动成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寄托。由于经济落后,现在不少基层干部的眼睛和精力都盯在能抓钱的地方。群众自发的活动、政府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少,乡镇文化站能正常开展活动的已少之又少。此外,由于精神文化缺失,现代人心理问题突出,抑郁症患者增多,而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产生社会新矛盾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