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以投资拉动型为主,但针对200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投资增长过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国务院决定实施以投资项目清理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政策,2005年国家为控制过高房价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都将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正确认识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我们应该思考的课题。 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投资和消费需求对我市经济的贡献和拉动 (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对我市经济的贡献和拉动比较 投资和消费均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三驾马车”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及各地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来实现。1990年,我市消费需求拉动GDP10.5个百分点,比投资需求对GDP的拉动多5.1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为70.9%,比投资率高出35.5个百分点。但从1991年开始,投资需求对我市经济的拉动逐渐增强,对经济的贡献和拉动绝大多数年份大于消费需求的贡献和拉动,在1994年资本形成总额首次超过最终消费额,投资率也开始高于消费率并一直保持到至今。在GDP14年间平均增长23.9%中,投资需求平均拉动10.3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平均拉动7.0个百分点,投资需求比消费需求平均每年对经济的拉动高3.3个百分点。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比较 1991-1995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年平均增长42.7%,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高出7.4个百分点。1990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23.9%,与GDP的平均增幅持平,比同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9.7%高出4.2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将近一倍。2004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8%,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高出13.9个百分点,消费与投资相比增长势头显得温和许多。 二、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的必要性 (一)投资总额日益扩大并已达到相当规模 国内外经验证明,要实现经济腾飞,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高投资时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如此,亚洲发达国家如此,我国经济发达的省市亦如此。从1990年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经历了扩张—萎缩—再扩张的波动期,投资规模也由小变大。2004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0年的17.82亿元猛增到358.79亿元,投资总额的规模相当于八五(1991-1995)期间五年投资总额的1.1倍,相当于1990年当年投资额的20.1倍,特别是“十五”时期的前四年(2001-20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相当于整个九十年代的水平。目前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居全省第二位,占全省的比重近20%,尤其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居全省第一位,已占到全省的近三分之一,可见我市的投资额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二)投资率超过并连续十一年高于消费率 一般情况下,投资率指标值有一个合理的区间,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在一定时期需要保持一个较高的投资率来奠定发展的物质基础,支撑经济快速发展。从国内外经验看,高投资率是与经济起飞有着相联系的必然现象。著名的亚洲四小龙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投资率比一般年份的投资率大约高出6-9个百分点,投资率保持在35%-45%之间,国内其他先进省市的投资率也说明了这一点,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较发达城市及上海市的经济都经历了一个高投入、高积累、高增长的时期。从我市的投资率来看,在 1991年首次达到并且至今一直保持在40%以上,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以上,投资率于1994年超过消费率以后已连续十一年高于消费率。 (三)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逐步加大 近年来,较高的投资率确实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多年来持续的高投入,已使我市的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水平得到较大的扩张和改善,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已基本消除,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偏小的财政规模影响政府的投资力度,国有份额占投资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38.2%下降到2004年的12.3%;集体和个人投资积极性不高,有些领域集体和个人有能力投资的至今仍未开放;全球经济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使境外投资者对境内的投资更加谨慎等。 (四)投资和消费的良性互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我市历年情况看,投资和消费合计占GDP的比重都达 75%以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买方市场的形成,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进入需求约束型的常态阶段,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才成为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从过去几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当前经济增长的态势看,仍然必须坚持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以巩固扩大内需的成果,采取有力措施理顺投资和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为促进经济增长内生机制的最终形成创造条件。 (五)低消费带来的弊端和负面影响 一是消费率偏低使人们的生活需要受到制约。2004年,我市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仅为1990年的12.7倍和11.5倍,而GDP、资本形成总额已经达到1990年的25.9倍和29.8倍,居民消费提高的倍数与GDP、资本形成总额倍数相差较大,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程度还很有限。二是消费率偏低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消费需求与第三产业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第三产业要发展首先要提高消费率。三是消费率偏低影响扩大就业。现在人们普遍感到就业不足,工作难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的消费不足。据专家测算,在国民经济的两大主力产业中,服务业已经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所能吸纳的就业人数是第二产业的2倍以上。但是由于近几年我市消费不足,需求不旺,特别是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从而造成市场活力不足,影响了社会用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