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至今已七个年头。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回头看,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实是总揽全局、高瞻远瞩、面向新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尤其是在今天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更能深切地体会到这一决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西部大开发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需要具体的、多方面的政策支撑。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政策的地位十分重要,许多问题的解决,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政策相关,因此选择政策,举足轻重。 一、巨大的成就突显出政策的推动作用 国家投入大幅度增加,政策推动作用明显。从2000年至2005年,国家累计新开工西部开发重点工程70项,投资总规模1万多亿元;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财政性建设资金5500亿元;中央财政向西部转移支付7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资金投入3100亿元,如果加上2006年当年的投入,数额要更大一些。 国家投入的大量增加,使西部地区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加快。2000-2004年,西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5%、8.8%、10%、11.3%和12%,均高于以前年度增长速度。特色产业发展开始起步,财政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二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交通运输干线,水利枢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通信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村村通电、油路扩大、广播电视到村、人畜饮水工程、沼气利用等,使农村条件得到了改善。三是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了加强。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三峡库区国土整治及水污染治理、生态移民、江河源头生态保护等重点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四是西部地区科技教育等事业发展较快。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基地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有了一定成果,重点高校基础设施条件有了一定改善,特别是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得到了加强。五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西部地区干部群众改变落后面貌、奋起直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也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西部发展的前景和希望。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存在的问题说明政策尚不完善 (一)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扩大趋势。不可否认,这几年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西部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并且有的省区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但总的来看,西部地区无论是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仍远远不及东部,这也是不争的现实。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一些政策的效果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部大开发的投入力度不够,有些投入政策的落脚点仍是重东轻西。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都是为解决东中部地区能源不足问题,西部仍未摆脱原料输送的地位。从这个角度看,对西部大开发的投入更有利于东部地区的发展而不是西部。 (二)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使西部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这主要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分工格局造成的。西部工业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这些产业大都是污染密集型产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从而形成了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经济效率低的经济增长方式。加之近年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已成为国内及世界高耗能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三)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仍未有根本改观,西部地区相对贫困化。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继续扩大,东西部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也愈来愈大,地区“剪刀差”加上城乡间二元结构的“剪刀差”使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牧区贫困人口收入相对于东部地区的富裕阶层收入的差距,远高于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 (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撑体系尚不完善,政策之间互相掣肘。尽管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但仍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有些政策有利于东、中、西部的互动协调,但没有形成有效刺激西部经济加速发展的政策环境,有些执行起来很困难,难以见效。西部大开发政策远不及当初开发东南沿海及经济特区时的力度大,甚至不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含金量高。如:分税收入减少,削弱了西部财力;税式支出偏东,西部受益不多;转移支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一般性转移支付太少,减少了西部地区财力安排的空间;大部分专项转移支付又要求地方进行配套,更加剧了西部财力的困难。 (五)资金渠道单一,政府热、民间冷,联动机制没有形成。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程,光靠国家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从目前的实际看,虽然国家在西部地区投资明显增加,但国内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并没有大规模跟进。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和企业多数转移到就近周边地区,外商投资的重点仍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 (六)资源重点开采、开发企业转移利润,削弱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但要大规模开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近几年,一些国家大型垄断企业陆续进入西部,这些企业凭借雄厚的实力,占据了资源开发的主动权,“跑马圈地”控而不采,采而不加,利用出售西部地区的原料赚取了大量的利润,但却没有帮助西部地区建立起现代化的深加工制造企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再加上“总部经济”现象,利润大都转移到先进地区,给西部地方留下的,除了环境污染和少量税收外,没有太大的实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