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2006年3月,中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同年7月,为落实中央和省文化体制改革有关精神,杭州市也召开了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9月,又召开了全市加快“一名城、四强市”建设系列工作会议。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浙江的综合试点城市,杭州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正面临全面深化的新形势,如何深化、向何处深化,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这既关系到杭州文化的繁荣,也关系到作为试点城市能否为全省、全国文改工作提供新的经验。本文试图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杭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重点难点、政策选择等提出建议,以咨参考。 一、对杭州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基本评估 相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文化发展改革创新的探索,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源头是党的十六大。十六大报告第六部分一级标题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的出台以及试点工作会议的召开,推动了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在试点地区深入开展。杭州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际上从2001年7月召开的市委八届七次全会开始,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01年8月至2003年7月,以原市文化局系统下属文化单位为重点,启动了全市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第二阶段自2003年8月至2006年7月,以杭州被确定为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为契机,将原市文化局系统的改革推向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领域,并大刀阔斧对宏观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第三阶段自2006年8月至今(全市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之后),杭州文化体制改革拓展到社科、文联系统及各区、县(市),并带动了体育、教育、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总体上看,杭州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也具有广泛影响。 (一)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格局发生变化 十六大以来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基点是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分法”的基本思路,对文化事业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改革,即对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对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创新体制、转化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杭州秉持这一精神,分类推进改革,较为有效地改变了原先笼而统之的“财政支持型”、“社会福利型”文化事业单位运行模式。对杭州市电影公司、杭州市演出公司、杭州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等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对图书馆、群艺馆、艺校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重点推进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并增加了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对个别承担了部分“经营”、“创收”任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重新定位,恢复其公益属性,如原财政差额补助事业单位《西湖》杂志社调整为财政补助单位,这是基于作为纯文学杂志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如使其在日薄西山的情况下再自行“创收”,将不利于杭州文学事业的发展。 (二)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得到大刀阔斧地调整 以往的改革探索基本上在“以文补文、以文养文”,“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等方面做文章,本次改革推进的“转型、改制”是相对于以往的重大调整,而比这个调整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对文化宏观管理重新做出制度安排,成为区别于以往改革最为重要的标志。 2005年初,根据中央及省的统一部署,杭州市按“分、建、并、调”四个环节,实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在推进原市文化局与市文化发展投资公司、原市广电局与杭州广电集团、原市新闻出版局与下属单位分离的基础上,归并整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行政管理职能,设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归并整合三个部门文化市场管理执法职能,成立杭州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消除多头执法的弊端;成立杭州市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全市文化市场的协调管理。各区、县(市)也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成立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建立了相应的执法队伍,充实了基层执法力量。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初步实现了文化领域“政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目标,从原来的“管脚下”转为“管天下”,确立了“服务性政府”的定位。 另一个重要举措是文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调整。杭州市成立了市文化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对意识形态领域市属国有资产统一单列管理,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三统一。同时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并在杭报集团、杭州文广集团基础上成立了杭报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文广集团有限公司,授权两大公司经营集团所属国有资产,西泠印社社委会也被市政府授予经营所属国有资产的权限。集团(公司)经营者绩效考核制度也逐步完善,对两大集团经营者实行年薪考核。文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调整使意识形态国有资产的特殊性得到尊重,为提高监管效率奠定了基础。 (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改革和发展相统一,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发展,以发展的成效检验改革,是杭州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原则之一。通过改革,杭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改革单位事业产业发展迅猛。以西泠印社为例。西泠印社(办公室)是杭州文化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单位,隶属于原市文化局,2002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归口市委宣传部的正局级事业单位西泠印社社委会。社委会成立后首先推动改革,将原先混为一体的社团、博物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出版机构等按性质、职能重新定位,分类改革。“各归其位”后的各主体发展迅猛,西泠印社注册了国家级社团,结束了没有“户口”的历史,其一年组织的社团活动超过以往十年,社团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增,重新擦亮了这块金字招牌;印社的产业发展更为迅速,2005年,西泠印社实现销售收入达4260.5万元,与改革之前历史最高水平相比增长了4.26倍;实现利润1636.5万元,增长了13.6倍,2005年当年国有资产收益率为87%;2006年1-10月份,西泠印社全系统实现销售收入4995.5万元,实现利润2155.3万元,分别是上年同期的202.3%和272.9%,预计全年可完成销售收入5500万元,实现利润2200万元,按目前产业实际从业人数150人计算,年人均创利可达15万元。其中组建刚一年的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已名列全国七大艺术品拍卖公司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