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的雏形产生于1992年,而真正规范的基金则起源于1998年。经历了多年跌宕起伏,终于在2006年爆发了。伴随着股票市场大幅上涨,基金市场亦是水涨船高,火爆的行情吸引着大量基民涌入。然而,2007年的基金是否会像市场普遍预期的那样依然走势强劲,表面繁华的市场背后存在着怎样的风险,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呢?本文试图对当前基金市场非理性加以分析,并提出预防风险的相关制度安排,引导基金业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一、行情概要及动因分析 (一)2006年证券投资基金行情回顾 1.基金规模。从2005年年底截至2007年1月12日,基金规模从4586.88亿份增长到6631.86亿份,增长44.58%;基金资产净值从 5579.18亿元增长到9411.65亿元,增长68.69%;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的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由17.57%上升到23.54%。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市场共同基金的规模已经达到1万亿元。 2.基金销售。证券市场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牛市行情,引发了基金投资热情的持续高涨。尤其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证券投资基金的新发量越来越大,新发周期已经从原来的一个月缩短到几天,甚至一天,国内基金行业规模迅速扩大。股票型基金的销售十分火爆,新发行的股票型基金,一两天就能募集几十亿甚至数百亿,持续营销的基金也得到热烈追捧,这是我国基金行业发展八年来前所未有的盛况。投资者热情高涨,增量资金源源不断,而2006年底出现的二八现象,更直接导致开放式基金开户人数超过股票开户人数。这种持续高涨的热情在2006年12月达到阶段性高点,当月发行的嘉实策略成长,仅销售一天就创下了 419亿份的天量。股票型基金热销的同时,低风险的债券型基金几乎无人问津。 3.基金收益。2006年以来上证指数大涨,作为当今A股市场第一大机构投资者的基金收获颇丰。据统计,中国开放式股票型、混合进取型基金全年累计涨幅为130.54%和124.74%。封闭式基金的平均市价回报率达到147.48%,年度市价回报第一的泰和达到240.28%,年初 10000元的投资,到年底变成了34028元。 (二)行情暴涨的动因分析 1.宏观经济运行良好,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经济环境得到深刻地改善。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带来人民币币值升值的强烈预期,热钱的流入使得国内资金流量过剩。而外贸收支顺差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另外,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国内资金由房地产市场转战至证券市场。所有这些都将增加社会对基金的有效需求,从而推动基金业的发展。 2.证券市场不断完善,为基金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前几年证券市场低迷,股价接连下跌,不少股票价格被低估。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清理大股东资金占用和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等基础性制度建设的顺利推进,夯实了市场运行的内在基础,逐步解决了市场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促进了市场创新,提高了市场效率。 3.股票市场行情高涨。从一个明显低估的市场开始,中国A股从1000点迅速回升到1300点,当市场还在怀疑中国股市能否走出五年熊市时,市场就直接站到了1500点以上。人民币持续稳定的升值步伐导致大量资本冲向中国资产,直接带动H股大幅上涨,并引导A股从1500多点上升到2200多点,创出历史新高。在很多人担忧中国A股是否会太过泡沫化时,中国股市的泡沫化进一步加温,直奔3000点去,并开始带动H股市场的走势。股票市场的良好发展态势无疑给基金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4.巨大的财富效应引发投资热潮。股票市场行情上涨,使得作为股票市场第一大机构投资者的基金收益丰厚,吸引了社会资金的大量涌入,在短期时间内推动基金实力不断扩大,为基金获利提供了机会。这就使基金高涨的预期得到自我实现,进一步引发新一轮的投资热潮。 二、基金非理性的经济学分析 (一)基民投资非理性 1.基民过于乐观,对市场预期过高。根据弗里德曼的适应性预期假说,人们总会以过去发生的事情为依据,对未来作出预期。2006年基金市场给投资者带来了高额回报,因此不少投资者预期2007年基金市场依然会走势良好,这也是基金销售火爆的原因之一。然而,这种预期是滞后于市场变化的。理柏认为,2006年的强势市场是几十年难遇的,这并不是市场的常态。正常情况下,开放式基金一年能实现10%-20%的收益已经相当不错,著名的量子基金的平均收益也不过是30%左右。因此,2006年基金的高收益并不代表着以后基金收益也会如此高。尤其是在市场经历了大幅上涨之后,市场乐观情绪的高涨正伴随着风险迅速积聚。 2.资金来源不合理。基于对基金市场的良好预期,部分投资者倾其所有投资于基金市场,然而基金市场同样存在着风险,一旦基金走势下降,势必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更有甚者通过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透支、二手房虚假交易等过激手段套取现金,加入基民大军,其中风险不言而喻。 3.缺乏正确的理财观念。第一,认为基金只赚不赔,把基金当作银行存款或国债,然而基金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虽然基金是专业管理,但是基金的盈亏与股票指数的盈亏是差不多的,基金既没有稳定的利息也不像很多投资者想像得那样无风险,尤其是目前基金市场热衷的股票型基金,其涨跌是与股票一致的,例如2004年4月2日至2005年6月3日,上证指数从1768.65点跌至1013.64点时,29只开放式基金平均下跌了20.42%。此外,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基金的风险投资组合无力抗拒市场的系统风险,而据相关文献指出国内市场的系统风险占整个风险的60%。第二,把基金当作股票炒作,频繁买卖。有些投资者以炒股的方式“炒基金”,希望在高抛低吸、波动操作中获取更高收益。然而基金的购买和赎回都是有手续费的,如此频繁的买卖不仅增加了交易费用,而且还会错失获取高额收益的良机。在市场不明朗的情况下,长期持有基金不失为一种较优的选择。著名投资大师巴菲特擅长长期持有基金,从而获得了不菲的收益。截止到2002年,巴菲特在其46年的职业生涯中只有一年赔了钱,其管理的基金年均收益24.3%,资产增加了16393倍。第三,存在“恐高”心理。目前国内投资者普遍对基金抱有“恐高”情绪,认为净值高的基金风险大,甚至有人认为新基金就是“原始股”,价格越低越好,因而倾向于购买净值低的基金。这就迫使基金公司不得不通过分红或拆分来降低基金的净值。然而,基金公司的这种做法不利于操作的稳健性和持续性,进而会影响基金的效益,加大基金风险:一方面,基金公司为了分红往往需要抛售所持股票、债券等资产,从而打破此前的投资组合;另一方面,通过“二次发行”扩大基金规模之后,基金需要重新建仓,使基金操作的持续性受损。如果投资者过分倾向于购买新发基金而不愿购买净值虽高但业绩良好的基金,势必造成新发基金规模偏大,增加新发基金的管理难度,据历史经验来看,规模大的基金业绩在发行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好,往往在大量投资者赎回之后业绩才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