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伴随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化的劳动关系成为企业最基本的组织关系,也成为我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在此情况下,劳动关系的好坏,不仅在微观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且在宏观上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树立什么样的劳动关系理念,选择什么样的劳动关系调节模式,如何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等,这些都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本研究报告的重点包括: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劳动关系调节模式的选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工会在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有过劳资矛盾尖锐,并由此导致大规模社会动荡的经历。一些发达国家经历过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经历了革命和较大的社会动乱。一些发展中国家因劳资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而长期陷入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的境地。相比之下,虽然近30年来,我国经历了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和巨大的利益调整,但在此过程中,我们成功地解决了国有企业3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劳动关系处理问题,实现了向市场化就业的平稳过渡,保证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资本原始积累迅速完成,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成为我国就业的主体。尽管在这一时期劳动关系领域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职工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但并没有引起大规模的社会冲突,始终保持了劳动关系和社会稳定的局面。 但必须同时看到,我国劳动关系领域特别是非公有制领域存在的问题不少,有的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用工不规范,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严重,劳动者就业稳定性大大降低;劳动强度大,劳动定额大大超过合理的水平;超时劳动,且不支付加班费;工资普遍低下且增长缓慢,劳动者难以享受企业发展的成果;缺乏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状况差,工伤事故不断,工人的职业健康得不到保障;劳动违法现象普遍,拖欠克扣工资仍时有发生,粗暴对待员工甚至侵犯人身权利,致使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大幅度增加,等等。 劳动关系领域存在的严重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消极影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公平和正义难以实现,劳动关系不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对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等等。这些都是不言自明的。这里只重点分析一下这种劳动关系状况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劳资力量对比失衡、强资本弱劳动的状况,导致我国宏观收入分配中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比重中严重偏低。根据有关研究,国外工资占GDP的比重情况是:美国约为58%,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在54%至65%之间。① 根据《2006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粗略计算,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工资总额约为43977.1亿元,占当年GDP(183956.1亿元)的23.5%,② 比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低约30个百分点。由于一国的GDP即全部新创造的价值在一次分配中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工资、利润和国家的财政税收,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低,一般表明了劳动者在社会财富的一次分配中所得份额少。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我国在“工资总额”统计中包括了所有群体的工资,既包括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也包括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如大学教师、科研人员等,因此,实际上普通工人所得份额更低。全国总工会2005年对10个省份中的20个市(区)1000个各种所有制企业以及1万名职工的问卷调查结果证明了以上的判断。调查表明,2002年至2004年3年中,职工工资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人数占81.8%;只有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一半的占34.2%;还有12.7%的职工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次调查还发现,2002年至2004年3年中,港澳台企业年均效益增长33%,而职工工资增长为零。企业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职工收入上没有得到一点体现。另据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对天津等5个城市的纺织企业调查,90%的企业职工工资3年分文未涨。③ 从国际比较看,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编著的《IMP世界竞争力年鉴2002》资料,2001年各国每个制造业工人每小时全部报酬(美元)最高的是德国为22.2,次之是美国为19.86,第三是日本为19.51,最低的是印度尼西亚为0.14,印度为0.78,巴西为1.27,我国排在倒数第三名为0.53。经济远不如我国发达的印度制造业工人每小时工资是我国工人的1.5倍。④ 劳动者长期低工资的结果,使得我国贫富差距持续不断扩大,同时,严重扭曲了我国的经济结构,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广大劳动者工资收入低下,支付能力不足,导致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是投资率过高和消费率过低的国家之一。据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2003年全世界140个国家和地区统计,投资率占GDP比重全球平均为20%,低收入国家为22%,下中等收入国家为27%,上中等收入国家为18%,高收入国家为19%,我国当年为42%,高于所有国家。从最终居民支出和一般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之和来看,全球平均为62+17=79,低收入国家为68+13=81,下中等收入国家为58+13=71,上中等收入国家为65+13=78,高收入国家为63+18=81。我国当年为44+13=57,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于所有国家和地区20个百分点左右。从消费占GDP的比例看,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上世纪80年代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超过62%,2005年下降到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5%。⑤ 而世界平均消费率(即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约为77%—79%。⑥ 由于缺乏消费的支撑,片面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出现了经济学上称之为的持续的“危害型通货紧缩”,即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和需求低迷引起的、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产出缺口”不断扩大,表现为价格总水平和总产出同时下降的通货紧缩现象,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