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党中央从增强国家竞争力角度,提出了要在2020年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其后,北京、南京、青岛提出到2010年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重庆、武汉、沈阳、烟台、包头提出10年建成“创新型城市”;南通、铜陵提出到2015年在所属省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珠海则提出2020年前全市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据新闻媒体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口号。《经济参考报》质疑, 数百个城市定位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闹剧还没消散,“创新型城市”又成为各大城市追逐的目标。各地建设“创新型城市”心切,但实质行动迟滞的反常表现,已经引起新闻界的关注。特别是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选择上,许多城市出现了偏差,主要表现在重点关注科技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经济、社会层面的结构重构和文化再造。 一个城市怎样才能建设成创新型城市?国际理论界和一些城市进行了许多探索。其中,比较典型的有:(1)“3T”理论。美国城市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爱德华·格里则等人,在研究城市产业变化、人口组成变化以及城市氛围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3T”理论,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它们相互补充,是创新型城市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他利用6项指标来测量城市的创新性,包括高科技指标、发明指标、波西米亚指标、人才指标以及人种熔炉指标等,运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对人口100 万以上的美国大城市圈按照创造性大小进行排名。旧金山、奥斯丁、波士顿位居创造性城市的前三名,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分别在第10、13和16位;(2)在“3T”理论的基础上, 香港大学又进一步提出了 4C 创意指数:结构性资本(structural and institutional capital)、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3)“核心城市”标准。主要评估指标包括:知识密集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拥有学士以上学位的居民人数,适龄就业人口的就业率,等等。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被评为最具创新力的城市(在所有被评估城市中,知识密集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超过50%的只此一家),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名列第二,荷兰的努尔·布拉邦特地区排在第三位。10大要素对于建设核心城市是至关重要的:优良的交通电信基础设施;城市中心区的物理外观和功能组织;开展经营、文化、媒体、体育和学术活动的完善场馆设施;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队伍;治理有效、服务高效,这是吸引大公司的关键;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和服务,没有这一条,就吸引不来或留不住知识精英;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居住选择,城市的人口流动性大,就需要有活跃的住房市场;切实重视环保,在这方面有良好口碑;社会多元,接纳欢迎各种观点的碰撞,各种文化的融合,各种体验的交汇。 从以上理论和案例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建设创新型城市应该关注以下七大因素: 一、形成一个具有创造冲动的创造阶级 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社会阶层构造发生了重要变化。除了工人阶级(working class),服务阶级(service class)以外,一个新的阶级在悄然兴起,那就是创意阶级或创造阶级(creative class)。这个阶级承载着丰富和变化的知识和思想,已经成为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这样的情形下,城市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够有效地聚集人才,并迅速地动员这些人才资源把创意转化成新商业商品。 与习惯于按照工作计划进行劳动的工人阶级和服务阶级不同,创造阶级的工作方式更加自主灵活,在工作中个人创造性发挥,更乐于进行各种新的尝试。根据理查德·佛罗里达的研究,创造阶级可以分为“具有特别创造力的核心人员”和“创造性的专门职业人员”两类。前者包括引导当代社会潮流的科学家、大学教授、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建筑师、编辑、文化人士、咨询公司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对社会舆论具有影响力的各行各业人士。后者包括高科技、金融、法律及其他各种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专门职业人员。 在美国,创造阶级的人数达到3830万人,大体为美国劳动力的30%。而在20世纪初,这一比例是10%,1980年,该比例上升到20%。1999年,创造阶级的人均工资将近5万美元,而产业工人人均工资则是2.8万美元,服务业人员的人均工资是2.2万美元。 二、将技术作为经济转型战略的重要支撑 从人类发展角度看,世界发展的历史就是技术发展的历史。技术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世界各大城市无不以发展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战略。 以芝加哥为例。为确保芝加哥地区在新一轮全球新经济浪潮中确立优势地位,芝加哥市长技术委员会邀请了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就城市新经济发展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分析,为促进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综合性发展规划,即《新经济增长战略》。该战略提出的“两个行动目标”之一就是强化芝加哥地区现有四个高增长板块(生物医药、无线通讯、软件开发及新兴高科技)中的领头羊地位。战略重点和配套措施包括: 1、提升前沿研发中心的水平,加快技术转移 通过建立配套的激励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创新技术,形成新的技术竞争力。同时,要加快研发中心的技术转移。芝加哥地区主要研究型大学在技术转让、开办企业,以及帮助建立企业方面都比较差,得分分别仅为全美水平的25%、65%和52%,可挖掘的潜力巨大。为此,芝加哥优先采取的措施包括: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合作提高研发的投入效率;确定并消除障碍,提高大学研发成果的商业化比率;向私人和公众募集更多的基金,用于更新和扩充研究设备;提高和增加教授职位,以吸引顶级教授和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