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渐成为热门话题。2005年11月至12月相继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今后我国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建设新农村如何起好步、开好局做了周密的部署,一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 虽然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曾多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但由于财力及政策导向等诸多因素制约,往往仅仅停留在较低层面。而此次中央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中央领导核心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而且完全符合当前我国的实情,具备了实施这一重大战略的政策环境和强劲的财力支撑条件。可以预计,扎实推行这一重大战略必将对实现城乡统筹和全面小康产生划时代的重大影响。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新农村建设毕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尚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在当前全国大张旗鼓推进新农村建设热潮中,很有必要冷静地分析研究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这方面,比我国先行一步的日本建设新农村的许多成功经验,必将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日本新农村建设先于韩国 自2005年10月以来,有关部门和媒体曾着重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的诸多经验。诚然,自上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韩国“新村运动”的确对改变其农村面貌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据我们考证,日本两次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的时间远远早于韩国。韩国的“新村运动”是在认真研究借鉴日本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就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框架设计而言,日本优于韩国,而且建立了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使其新农村建设一直持续至今,成为亚洲第一个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国家。综观日韩两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及农村现状,日本的经验可能更值得我们借鉴。 1.第一次新农村建设 据日本农经学家介绍,日本曾先后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后期两次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第一次新农村建设于1956年开始实施。1955年12月,时任内阁农林大臣的河野一郎针对当时农民收入低、生活水平差、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农村青年对未来的农业和农村失去信心等诸多难题,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构想”,并得到国会众参两院议员的普遍赞同。日本政府在确定1956年国家预算基本方针时,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林渔业的重要政策纳入国家计划。 第一次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目标确定为在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下,最大限度发挥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强化农业基本建设的基础上,推进农民合作,提高经营水平。第一次新农村建设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确定推行区域。根据河野农林大臣建立农民经营共同体的主张,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区域确定在900户及100户规模的村庄,并以此推动农户的经营联合。自1956年至1960年,政府共指定4548个市町村为实施区域。二是建立新农村建设推进体制。被指定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市町村分别成立农村振兴协议会。通过发扬民主的方式。集中农民的智慧,与当地政府部门及团体充分协商,制定农村振兴规划并付诸实施。三是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除当地农民资金及政府农业金融机构贷款外,国家还采取特殊补贴方式,提高中央、都道府县及各市町村等三级政府的补贴水平。据统计,平均每个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市町村费用高达1000万日元,其中40%由中央政府补贴。 由此可见,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相当可观。自1956年至1962年的7年间,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补贴总额高达480亿日元,主要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农村通电、发展畜牧业、建立公共设施、农村广播等领域。为解决一部分农村通电、增加电力供给及开发水力发电等领域,除国家补贴外,国家农业金融机构还采取了发放低息贷款措施。 第一次新农村建设于1962年年底告一阶段。7年来, 在国家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的扶持下,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目标顺利完成。由于小规模零散的土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得到整治,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出率,而且还为大规模实行机械化作业奠定了基础。大批农村公共设施的建立,促进了农民的进一步联合。更为可喜的是,调动广大农民建设自己家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村青年更是重新唤起了务农的热情。据日本农村水产省统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7 年中, 农业总产值由1955年的16617亿日元增至1962年的24381亿日元,增幅高达46.7%。平均每个农户的年纯收入也增长了47%。 2.第二次新农村建设 1960年11月,池田内阁颁发了国民经济倍增计划,提出今后10年间其国民经济总体规模要翻番,国民收入及生活水平要赶上西欧发达国家的目标,吹响了全面推进现代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进军号。自1961年开始,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为了实现翻番目标,日本政府不仅大力发展大型重化工业,还出台了低利率贷款政策,刺激中小企业发展。其间,日本大规模更新和增加设施,引进国外技术,不断扩大工业品出口规模,使其60年代经济增长率年均高达10%。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于1964年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国民生产总值于1967年超过英国与法国,1968年又超过德国,成为仅次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虽然推动了农业发展,但其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就农业及农村内部而言,虽然农业总产值不断增长,但在GDP 中的比重却不断下降,农户及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据统计,农户由1960年的605.7 万户减至1970年的534.2万户,农村劳动力也由1765.6万人减至1546.6万人,10 年间减少220万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由于片面追求发展工业, 引发了工农收入和城乡差距拉大等倾向,日本农业和农村面临劳动力不足、经营规模过小、机械化程度偏低、农民住宅居住条件较差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设施落后等一系列矛盾。从外部看,日本虽然于1955年9月已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但至1965年,欧美列强尚未对日本农业施加压力。伴随日本经济的强劲增长及对外出口的激增,欧美自60年代中期开始向日本农业施加压力,逼迫其开放农产品市场,日本农产品面临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