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主要数据仍延续了前两个月的稳定下行趋势。但由于投资增长率从8月份的21.5%又上升到23.6%,因此有关方面认为,消除经济过热的基础还不稳固,还需要在四季度继续加强在某些领域内的调控力度。 认为经济过热的趋势仍未消除,是基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导致经济增长下滑主要因素这样一个判断,但我认为,这个判断是不准确的。因为除了4月份的那次加息,主要的政策都是8月下旬到9月初出台的。说这些政策会导致三季度以来连续3个月投资、工业生产等主要指标走低,是没有根据的。而若不是宏观调控这个经济的“外生变量”导致经济增长下滑,则就只剩下一个判断,即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中所内生的。 宏观调控中的“空调”问题 有关方面判断经济仍处于过热状态的主要根据,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仍在高位运行。但是必须看到,我们目前所观察与调控的投资指标对象,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而这个指标是一个竣工指标,它所反映的是在一个统计时点上,例如9月末,有多少建设项目的投资已经完成了。因此,如果从需求角度看,它是一个已经发生过了的需求,若从统计指标分类,它只能属于与经济增长“同步”的指标,而不是一个能够反映未来经济增长趋势的“先行指标”。 观察同步指标,对判断经济增长趋势并非没有意义。出口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都是同步指标,这两个指标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共同构成了当前的社会总需求。但是与出口和消费不同的是,投资具有周期的性质,即当前投资完成额的大小,是被若干年前所上马的投资项目规模大小所决定的,而出口与消费则仅仅与当前所发生的国内外的货币购买力有关,不会被若干年前的购买活动所左右。 我们之所以关心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大小,是因为投资需求已经占到目前社会总需求的六成,会极大地影响乃至决定未来的经济增长走势。但是,如果我们所关注的投资指标仅反映了已经发生了的投资,而不反映未来会发生的投资,用这个指标来反映经济增长的趋势,是否就有问题了呢? 比如,为了控制投资膨胀,自今年4月份以来我们已经进行了两次加息,然后观察投资完成额是否会降下来。但是因为本轮投资的主体是朝向重工业,而重工业的平均投资周期是五年。从2003年开始的投资周期到目前是第四年,按时间进度与投资进度相等计算,一个从2003年开始的投资项目,到目前也就完成了80%的投资。试问有没有这样的投资人,在一个投资项目已经完成了80%的时候,会因为贷款利率只上升了0.27个百分点就不干了呢? 当投资项目大量完工,许多项目开始发挥产能,从而改变了市场供求情况,导致以前价高利厚的产品开始走向过剩,价格与利润也开始趋于下降,投资主体对市场的看法就会发生变化,在这个时候你让他投资他也不会投。 所以,如果在一个投资周期接近末尾的时候,用利率进行对投资的宏观调控,已上项目停不下来,新上项目不加息也不会发生,利率对投资的调控就会变成“空调”。这就是目前的真实情况,也是用“竣工”指标而不用“开工”指标作为判断经济形势的依据与当作宏观调控目标对象的弊病。 美国在宏观调控的指标运用方面比我们做得好,他们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所关注的指标,除了新屋销售量,主要是关注新屋开工量。这还不够,他们还关注比新屋开工量更前面的指标,即房屋建筑许可证的发放量,用这样的超前指标来反映投资活动的未来趋势,才是有科学性的。 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资指标还有两个,一个是施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另一个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指标来说,施工项目计划投资额更能反映投资趋势。因为它可以反映目前在建的项目投资额大小,用这个投资额的大小与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规模比较,可以知道目前的在建项目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完工。从9月份的数字看,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18.82万亿元,今年的投资总规模将超过11万亿元,既是说目前的在建项目可相当于1年又8个月的投资额,或者说可以用20个月来完成。但是,施工项目计划投资额仍然主要是一个只能反映当前投资规模情况的“同步”指标,真正能反映未来投资增长趋势的,在目前统计局所公布的投资指标中,只有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这个指标,这是真正的“超前”指标。 经济增长遭遇“内生性”下滑 我之所以认为目前经济增长指标的下滑是内生原因所导致的,根据就是以上这两个指标的变化。 从新开工项目投资的增长率看,前9个月已经下降到只有7.5%,前8个月为11.4%,前7个月为19.3%,前6个月为22.2%,前5个月23.6%,而2005年前11个月新开工项目投资的增长率还高达28.1%,由此可以看出一条明显持续下滑的曲线,而到今年8月以后已经进入了加速下滑区间。从新开工项目投资的总规模看,到今年9月末为4.86万亿元,增长率为7.5%,当月投资完成额增长率为23.5%。我们把这三个数据对比2003年一季度本轮投资周期开始时的同样三个数据,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率为63.3%、投资总规模为4.5万亿元,当月投资完成额的增长率为27.7%。从中不难看出2003年一季度的投资数据具有明显的投资周期初起的特征,而目前则具有明显的投资周期末尾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