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之根,是国家之魂。一个没有文化传统、文化底蕴、文化特色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也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同时,文化相对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而言,又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国家安全必须包括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当代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状况也成为整个国家安全状况的重要标志。 在当前,随着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如何应对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挑战,也成为我们当前要面对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风险和威胁 全球化最初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专指经济的全球化。但目前已扩大到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是一个多维度、向全方位发展的过程。全球化强调利益的共享性,强调超国家的利益。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国际关系也日益表现出一种开放、合作的趋势。 尽管关于什么是全球化至今在学界还争论不休,但至少有两个方面人们还是形成了共识的:第一,全球化加深了不同国家、地区、社会集团、社会阶层之间的交流;第二,目前的全球化进程由世界大多数国家共同参与,但又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双重困境:既要保持传统,又要迈向现代;既要是民族的,又要是世界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主观或客观、内部或外部、突发或常规的任意一种因素变动都可能产生连带影响,导致社会文化系统的应急反应。这意味着我国文化稳定、健康发展的非安全因素在上升。 文化安全虽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文化安全却是一个新概念。人们今天关注文化安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影响与冲击。在我国,最早提出文化安全概念的,是一些研究国际政治问题的学者。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提出这一概念,主要针对当时愈演愈烈的西方文化霸权。在我国学者看来,西方加紧推行文化霸权是西方维护自己对世界统治地位的需要,它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霸权”,维护自己的“文化主权”,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反对“文化霸权”、确保“文化主权”的重要手段。 那么,什么是文化安全?文化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国家的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选择权以及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独立自主权,其核心是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它的定义,理论界众说纷纭。笔者较为赞同有学者提出的观点:文化安全即防止“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受到外来消极思想文化的影响,使本国或本民族文化受到侵害,文化出现衰落或消亡。”① 从这一定义出发, 我们可以把维护文化安全的任务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危及文化健康生存和发展的非安全因素得到遏制;另一方面,是培育和扶持文化健康发展的因素,使文化更富有发展的活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的强盛和安全不仅可以形成一个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而且由这种凝聚力和认同感所形成的安全屏障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家的整体安全感,并能有效地维护和推动国家的稳定发展。所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2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把文化安全列为人类社会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力。而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这种权力却日益受到损害。 概而言之,在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的外在的风险和威胁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战略带来的挑战。在全球化时代,在不同文化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个别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为了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目的,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形成了日益严重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比如,美国克林顿政府就继承了美国在国外宣扬与维护美国价值观的一贯立场,明确把所谓维护和推动其文化价值观的全球性统治列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与对外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宣称:“扩大民主社会和自由市场国家大家庭有利于美国所有的战略利益”,而美国的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扩大民主国家大家庭而取得的价值观的安全”。② 而美国对自己的文化优势非常清楚,采取的手段也很坚决:“在下一个世纪,采取侵略的代价将更加高昂,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将成为决定性因素。”③ 由此可见,美国高度重视所谓“自由”、“民主”等价值观的安全,重视通过扩张其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去扩张美国利益。面对强大的西方世界文化扩张及干涉主义倾向,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在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歧,自然而然地成为某些霸权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颠覆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就决定了中国在新世纪必然面临着来自外部的严峻的文化挑战。 第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强大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及文化的强势传播态势带来的挑战。美国著名战略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小约瑟夫·奈曾提出“软国力”之说,而“软国力”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为途径。小约瑟夫·奈认为:“硬国力来自于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软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理想和政策所形成的吸引力”。④ 他还把软国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认为软国力是一种具有同化(cooptive)能力的实力。他还认为:“这种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与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无形力量密切相关,”“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和它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准则与制度的能力,都是它重要的来源。”⑤ 因此,他认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程度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的强弱是一个国家软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 而我们从国际社会的现实来看,发展中国家一般比较落后,没有足够的财力与投资去进行文化建设。这就造成了它们在经济、军事等硬权力和文化等软权力方面的双重落后,从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扩张攻势面前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西方国家凭借其“硬权力”优势,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传播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在经济发达和技术先进的基础上更是增添了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扩张力、渗透力与吸引力。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高筑起文化壁垒的同时,大力开拓和占领世界文化市场。在各种贸易谈判中,总是要求别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放文化市场。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的工业品,而是文化产品。中国是一个在文化上与西方国家有着巨大差异的国家,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文化产业发展较晚,总体规模较小,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较小,尤其是在对外开放中一直未看到文化商品的贸易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忽视了文化商品的国际贸易所可能形成和带来的巨大商机。加入WTO后,我们要看到, 我国的文化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文化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打击;而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其几乎覆盖全世界的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网络,不间断地向广大发展中国家传播西方文明的价值观、时尚、风俗习惯等等,不断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对我们社会的各个层面造成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