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过程上体现为理念的转化、环境的变化和措施的强化。新农村的建设,在农内,也在农外,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强调“三农”内涵转变的新理念 1.农民 一是农民思维方式要从传统农业向信息农业转变。彻底改变农民的农业观,是新农村建设首要内涵。因此要在农村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强调对农民的现代化教育,摒弃封建农民教育的实用主义和教条主义,突出智民教育,消除文盲、科盲、法盲、民主盲。着眼于农民的知识化、职业化、现代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 二是农民生活方式从农民生活向市民生活转变。农民依附于土地,不能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农民的生活方式就很难改变。农村问题的解决既要通过农村现代化,靠大量农业人口的非农化,也要依靠城市化。实际上,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伴生物,城市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必然导致城市化。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转向非农业活动,即工业化过程;而且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发生了变化,即城市化过程。城市化就其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是随着工业化过程和经济发展,农村分散的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逐渐向城市转化的过程以及城市内部结构逐渐高级化的过程。城市化进程的最基本的表现和特征是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即一个国家(地区)内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地区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区,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并在总人口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2.农业 一是农业生产方式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将自然转变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加快转变速度,应用现代化企业制度去改造农村,比如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折股组建农业公司,全力推进农庄经济建设,切实把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到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上来。 二是农业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业的市场化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实现农业企业式经营的前提。正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农业产业化与企业式经营才发展起来。进入农业产业化与企业式经营的产品普遍是市场放开较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品,这充分说明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有助于企业式经营。实践证明,没有农业市场化,其他的经济组织就很难进入农业;没有市场化,就没有龙头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式经营就不会长期稳定发展。 3.农村 一是农村分配方式从季节性实物形态向经常性货币形态转变。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才能促进规模经营的发展。农民离开土地经营,其让渡经营权取得的权益,要保障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平,而农民的非农劳动收益将大大增加农民收入,并以货币形式表现为经常性。这一转变必将促进城镇化进程。 二是农村管理方式从乡村管理向社区管理转变。农村社区化面对的是一个十分顽固的对象——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坚韧的惯性结构,支持这种惯性结构的是三大支柱;建立在传统技术和零细小农基础上的自然经济;自觉或自发的以儒家伦理教义为灵魂的宗法血缘体系;女卑男尊的封闭状态。自然经济是这种惯性结构的基础;宗法体系是这种结构的灵魂;封闭状态则是这种结构得以长久维系的桎梏。要实现农村社区化就必须用“三大天敌”来消除“三大支柱”:用市场化来消解自然经济;用民主化来消除宗法体系;用城镇化来消除封闭状态。鼓励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城镇化迁徙,则是推动上述三大变迁的“启动闸”。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环境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深入、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内,更在农外。 1.营造支重、重农的社会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目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依靠农民自己勤奋劳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调动好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和重要资源。社会各种力量支持和帮助农业农村既是一种社会责任,是回报社会、扶贫济困的好形式,也是提高其自身(特别是企业)形象的良好契机。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式,是构筑城乡互助互动、“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工业和农业相辅发展、城市和农村互动共荣,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当前较易做到的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实行自主选择、自愿结对,一个单位(企业、党政机关、学校以及个人等)结对帮扶一个村(行政村或自然村小组),结成一企一村、一校一村、一机关一村、一店一村、一社区一村等帮扶对子,对口支援结对的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