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伴随社会转型,俄罗斯的非政府组织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并对俄社会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俄社会转型为宏观历史背景,介绍苏联解体以来俄本土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外国非政府组织对俄的渗透,归纳俄非政府组织的构成、分类及其运作方式,深入剖析非政府组织在俄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并对俄当局管理非政府组织的经验与教训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俄罗斯社会转型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近十年来俄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及迅猛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深层的社会政治背景。 苏联解体为俄非政府组织的兴起提供了历史机遇。俄独立后,俄当局将非政府组织视为“公民社会”的主体之一加以扶持,并试图借助西方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技术和经验推动其社会转型,这为西方非政府组织对俄渗透打开了大门。于是,西方非政府组织大量涌入俄,其数量由苏联解体前的数十个激增至600余个。它们不仅独立在俄境内开展教育、扶贫、宗教、文化、环保、人权、发展援助、科学研究等活动,而且通过提供资金、人力资源、组织管理等大力扶持俄本土非政府组织。 俄社会转型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苏联时期,国家控制社会绝大部分资源及其配置权,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社会结构使本土非政府组织难以生存。独立后,俄开始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建立多元化社会目标模式的确立,原来由国家垄断资源和严格控制私人活动空间的格局被打破,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重新构建,这都为国内外非政府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全球化促进俄非政府组织迅速发展。首先,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多,俄民众对非政府组织及其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逐渐给予肯定,这有利于俄非政府组织的深入发展。其次,因全球化而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失业人口上升、地区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单靠俄政府和企业很难解决。俄政府也需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的作用。 据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统计,目前在俄境内共有约45万个各类非政府、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存在的法律形式有:消费合作社、社区与宗教协会、基金会、创设组织、草根组织、农民协会、国家社团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创设组织,占总数的43.6%,其次是社区与宗教组织,占27.7%,消费合作社占11.4%,其他类型占17.3%。① 俄非政府组织主要类别有:(1)企业慈善机构。是主要由大型商业集团或银行提供活动资金的非政府组织,其活动目的带有纯慈善性。俄成立此类慈善机构的企业不多,且基本上都是大型企业,如俄罗斯通讯公司、卢克石油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和一些银行。(2)私人基金会。其活动经费一般来源于某些富人或富裕家庭提供的私人基金运转资本产生的利息。俄这类外国基金会较多,如福特基金会,索罗斯基金旗下的“开放社会”研究所,亨利·杰克逊基金会,卡耐基基金会等。私人基金会的主要活动之一是为俄本土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支持。近年,俄开始出现本国私人基金会,如波塔宁慈善基金会,别列佐夫斯基在国外成立的“法律捍卫者”基金会在俄境内频繁活动,戈尔巴乔夫建立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研究”国际社会基金会等。(3)中介组织。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和组织能力,俄政府所属的基金会或行业协会在实施具体的政府拨款计划时往往邀请某些具有相应经验的专门机构参与计划的实施。这些机构中就包括俄境内专门从事慈善活动的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如“捍卫民主”民族基金会、世界学会、欧亚基金会、国际研究与交流理事会、慈善援助基金会等。(4)社区组织。近年俄一些地区出现了由当地民众自发组织的社区组织,其活动宗旨是解决地区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和促进地区发展,如西伯利亚和远东城市协会、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区间合作协会等。尽管目前这类组织数量有限,但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空白相比已取得明显进步。 俄非政府组织资金主要来自国外。本土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的预算资金占非政府组织全部收入的1.2%,非政府组织的服务与销售占35.8%,会员会费、国内外捐助及其他来源占63%。外国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自四个渠道:一是外国政府财政拨款。俄境内大部分外国非政府组织具有政府背景,如“地区倡议”组织(美国国务院)、欧亚基金会(美国国际开发署)、俄联邦德国经济联合会。二是政党资助。如美共和党和民主党出资建立的美国国际共和研究院和美国国家民主研究院。三是大型企业捐助。如微软、苹果和麦当劳等大型跨国企业都是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主要捐助者。四是个人捐赠。如索罗斯、巴菲特、比尔·盖茨等跨国企业的老板均设立了自己的非政府组织,且对其他非政府组织的捐款也较为慷慨。这类外国非政府组织的背后往往还有外国情报机构的身影。 俄境内西方非政府组织多以基金会、友好协会、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和咨询公司等为名开展活动,其中绝大部分为美国所控制,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几个:(1)索罗斯基金会。1992年由美金融家乔·索罗斯创立,② 总部在纽约。公开宗旨是:支持东欧、原苏联等国的科研工作,向正在进行社会改革的国家提供帮助。基金会常为美情报部门所用,在承担一些政府委托项目时,经费也由相关政府机构提供。索罗斯基金会是俄最大的私人慈善基金,在俄活动有近17年历史。从苏联时期至今该基金在俄境内的慈善活动共花费约70亿美元,主要活动是在教育、科学、文化、新技术的发展、地方自治与管理、公民社会的构建等领域帮助俄实施改革。主要做法是对相关机构和学者的研究给予资金支持,组织俄大学与外国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目前该基金会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萨马拉、下诺夫哥罗德、新西伯利亚等30多个大中城市设有分支机构。(2)福特基金会。1936年由美国汽车业大亨福特家族出资创立,③ 总部原在美国密歇根州,后迁至纽约。目前该基金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慈善机构之一。公开宗旨是巩固民主价值,推动国际合作,促进人类发展。1996年福特基金会在莫斯科设立办事处,重点资助俄罗斯人文学者进行政治、经济、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等领域的工作。(3)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也称卡耐基基金会,④ 1910年由安德鲁·卡耐基出资创立,总部在华盛顿。公开宗旨是向权力机关和社会机构提供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信息。1992年在俄建立“莫斯科卡耐基中心”。主要活动方式是组织召开研讨会,邀请俄国内外权威专家讨论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及生态等问题。在研讨的基础上,该中心委托有关专家总结讨论结果,撰写分析报告,提出评价和建议,并提交卡耐基基金会华盛顿总部或美当局,为其制定对俄政策提供参考。(4)国际共和研究所。1983年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⑤ 公开宣称以帮助他国推进和巩固民主制度为宗旨,遵循美共和党奉行的基本原则。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于美国际开发署。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设有办事处。它积极与俄社会政治团体开展合作,资助自由派政党的发展,包括组织培训、提供技术设备及竞选资金等;与俄执政集团建立“建设性”关系,对某些人物施加影响;加强与青年组织等团体的联系,向俄年轻一代灌输西方政治理念与价值观。(5)国家民主研究所。1983年由美民主党出资创立,⑥ 总部在华盛顿。该研究所以传播美在国家、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政治理念为宗旨。主要经费来自于美国际开发署、民主后援基金会及其他私人捐助。1989年开始在俄活动,在莫斯科设有办事处。其主要活动包括收集俄国内局势的信息,与社会政治团体加强交往,并在组织、培训及技术方面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