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日本政坛,“政党保守化”、“政治右倾化”与“民族主义”之间的“政治共鸣”,正汇集成一股强大的主流政治思潮——“民族保守主义”。这种民族保守主义已逐步取代战后以来由吉田茂倡导并实践的“重经济、轻军备”的传统保守主义(保守本流政治),对日本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它更成为日本主流派政治家的思想意识和政治理念,进而转化为保守执政党的政治纲领和政策实践,并引领着日本走向其设定的“政治大国”目标。 一 生成背景 日本民族保守主义的生成,其背景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组和日本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密不可分。同时,它也是当今日本政治的客观存在以及对其理论研究的现实需要。 一是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共产党执政长达70年之久的苏联几乎一夜之间突然解体,苏美双雄争霸下的冷战体制也随之瓦解土崩。苏联突如其来的消亡,给全球带来巨大的冲击,顷刻改变了世界的行政版图和政治版图:原属苏联的多个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原属社会主义阵营的许多东欧国家也多米诺骨牌似的相继生变,把国名中的“社会主义”称谓拿下,代之以“民主”的字样或招牌。冷战的结束,宣告了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一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另一方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体制不复存在。于是,有人以胜利者自居,狂欢弹冠;有人以落败者自卑,悲愤惋惜;而更多的人则是在迷惘无助中期盼着从此天下太平,安居乐业,颐养生息。 然而,后来太多的事实证明,大多数人的善良愿望并未变成美好的现实。冷战的结束,只是使以意识形态划分的两大集团间的竞争让位于国家间的竞争,各国不得不为使本国能在尚不确定的未来国际新秩序中占据有利地位而诚惶诚恐。两极格局的终结,导致美国的“一超独大”和世界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失去对手的美国依仗其强大的实力优势,到处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无顾忌地侵害其他主权国家的民族利益,造成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观念、人权价值等方面的矛盾与对抗日益加剧。而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导致穷国愈穷,富国愈富,南北差距扩大,诱发了弱势群体的强烈不满和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民族利益的斗争日盛。 此外,在冷战时期,由于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有影响的大国都分属于不同的东西方两个阵营,各国非红即白,彼此非敌即友,对立双方泾渭分明,使两大集团间的主要矛盾掩盖了集团内部的次要矛盾,全局性矛盾掩盖了局部性矛盾,长期性矛盾掩盖了暂时性矛盾,从而使世界局势在较长时期内得以维持了相对的平稳。但冷战体制和在此体制下形成的国际秩序的骤然瓦解,以及由此导致的敌友界限变得混沌不清,不仅使冷战体制下已习惯于“以色划线”的个体国家、民族或自然人顿感不适,不知所措,且使得曾被长期掩盖、控制、压抑多年的各种固有矛盾短期内陆续爆发。特别是个别大国为了本国的一己私利,借机利用这些矛盾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渗透、控制,甚至进行直接的武力干涉和赤裸裸的军事侵略,更刺激了民族主义情绪的上升,加剧了各种社会政治矛盾的激化。其结果,由民族主义、宗教主义、分离主义、霸权主义引发的相互排斥、仇视、憎恨、对抗日甚一日,由此导致的恐怖、仇杀、冲突、战争等暴力行为接连不断,造成国家内部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乱象环生,无序运转,甚至迟滞了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 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大英帝国的沙文主义、二战时期德国的纳粹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等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曾给人类造成了巨大伤害。战后,狭隘民族主义曾长期受到抑制。但冷战后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再度进入活跃期。尤其是近年来德国的“新纳粹”、俄罗斯的“光头党”、北欧的“新右翼”、日本的右翼等极端右翼势力的迅速抬头,也与世界上狭隘民族主义的泛滥不无关系。 作为一个岛国,一向有着民族主义肥水沃土和历史积淀的日本虽偏居于东北亚一隅的西太平洋上,但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交通便捷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它既无法完全置身于世界政治急剧变化的过程之外,也不可能不受到全球性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实际上,近年来日本的狭隘民族主义不仅死灰复燃,且快速蔓延,并明显地影响、作用于其对内对外政策。正如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其《日本 21世纪的国家战略》中所强调的那样,21世纪“将是一个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日本必须修改“1947年美国占领下制定的《教育基本法》”这一“日本解体时代的产物”,以恢复日本“民族所具有的历史的、传统的和文化的”精神价值。①而基于此引发的日本社会政治的种种变化与现实动向表明,除其自身的内部因素之外,不可否认,“国际上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全球范围内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也进一步刺激了日本民族主义的膨胀”和“变形发展”,“且对日本国家发展战略及内外政策的影响和渗透更进了一步,表现层次更高,也更公开化”,从而使日本的保守政治中加进了更多的民族主义成分,为当代日本民族保守主义的生成起到了助推作用。② 二是日本国内政治生态变化的需要。战后60余年来,无论从政党还是政治的角度来说,日本的政治生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就体现在人们惯常描述的“政党保守化”、“政治右倾化”和民族主义政治思潮的蔓延。 从政党层面看,战后以来,除革新的社会党40年代末期有过短暂的执政和90年代中期因自民党的分裂有过一次短暂的联合执政外,保守主义政党一直处于日本的执政地位。90年代初以前,日本的保守主义政党虽然一直执政,但由于当时的政治势力对比“革保伯仲”,革新政党对保守政党的制衡作用十分明显,使得执政的保守政党在制定和推行其政策路线时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自9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1955年体制”的瓦解和新保守政党民主党的崛起,社会党和共产党等革新政党全面衰微,自民党、民主党等保守势力已逐渐控制日本朝野,保守政党与革新政党相互对峙的政治格局因双方实力对比悬殊而基本画上了句号。进入21世纪初期,随着其他保守小党的被逐步并入,民主党的势力进一步得到扩充,从而确立了日本政坛自民、民主“两大保守政党轮流执政的政党体制”,彻底告别“革保对峙”时代,迎来政党政治的“总体保守化”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