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世界范围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时代潮流,它既是人类社会谋求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各国文明演进的方向。 中东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运动的三次高潮 近代以来,在中东伊斯兰国家中,曾出现3次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运动的高潮。 第一次高潮(奥斯曼帝国后期) 1719年,艾哈迈德二世(1703~1730年)首开效仿西方的现代化改革先河。此后,历经谢里姆三世(1789~1807年)的“新秩序”改革、麦哈迈德二世(1809~1839年)的“新军重建”改革,阿卜杜勒·麦吉德(1839~1861年)和阿卜杜勒·阿齐兹(1861~1876年)的“坦齐马特”改革。奥斯曼帝国后期百余年的改革是奥斯曼帝国在民族危机关头,统治集团中的改革派和有识之士从不同层面作出的反应。其宗旨在于寻求救亡图存、强国富民之路。他们意识到伊斯兰传统已不足以与西方现代化先进军事技术抗衡,要想使帝国再度强盛,必须借助西方式的军事改革,进而发展为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改革。① 伴随奥斯曼帝国后期改革的还有穆罕默德·阿里于1812~1849年在埃及实施的变革,埃及的变革同样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马克思曾对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给予高度评价,称赞穆罕默德·阿里统治的埃及是“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惟一有生命力部分”②。 第二次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这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中东地区诞生了第一批独立的或形式上独立的民族国家,如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土耳其获得独立并建立共和国后,共和国之父凯末尔率先领导土耳其人民实行了以政教分离为主要内容的世俗化和民族化改革,选择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定位,从而拉开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东地区现代化改革运动的帷幕。同属中东北层国家的伊朗和阿富汗,紧随土耳其之后,效仿凯末尔改革模式,分别在各自国内进行了相应变革。沙特王国是一个阿拉伯国家,其宗教地域特点和以宗教立国的原则决定了沙特王国的改革具有非世俗化特征。以凯末尔为代表的北层国家的世俗化改革和沙特王国的非世俗化改革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两种基本模式。 第三次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自战争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尚未独立的中东国家陆续摆脱殖民统治的枷锁,建立了民族国家,中东独立民族国家体系形成。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载体。中东国家纷纷独立和建立民族国家之时,正值战后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浪潮蓬勃兴起之际。在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中东各国开始推进自身的现代化。其发展模式呈现多元色彩。许多新生阿拉伯国家选择了所谓“阿拉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阿拉伯社会主义并非科学社会主义,它是一种思想成份复杂的、特殊的社会主义理论,主要由阿拉伯民族主义、伊斯兰传统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个别原理所构成,是一种带有阿拉伯—伊斯兰特色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在阿拉伯国家广为流行,并被多数国家作为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移植到本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其主要形式包括:埃及的纳赛尔主义、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复兴社会主义、阿尔及利亚的自管社会主义、突尼斯的宪政社会主义和利比亚的伊斯兰社会主义。与此同时,中东地区盛产石油的海湾君主国,以及伊朗和土耳其等国选择或仍坚持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它们构成了近代以来中东地区第三次现代化运动高潮的历史图景。 现代化是人们对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总体动态的一种高度概括。它一般是指从传统的社会组织原则向现代的社会组织原则过渡的进程。更具体地说,现代化是诸如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等,由传统类型向现代类型变迁的过程。根据关于现代化的定义,近代以来中东地区出现的3次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运动高潮,可以粗分为前后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阶段。前一个阶段由第一和第二次高潮构成。如果说,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这两次社会变革运动的内涵尚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化运动的话,那么,它们至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国家的现代化实践创造了前提条件。事实上,战后中东国家掀起的现代化运动高潮,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前两次社会变革运动在更高层次上的延续和发展。 现代化世界进程的历史表明,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并不相同。各国的现代化实践,按其经济形态来区分,大致可归纳为三大发展类型,即资本主义类型、社会主义类型、混合类型。③ 应该看到,中东国家着手现代化的初始条件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同时,中东国家固有的伊斯兰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使它们难以接受脱胎并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文化,特别是整个穆斯林世界长期遭受西方奴役而倍感屈辱的经历,造成中东国家对西方存在本能的抵触和抗拒心态。因此,中东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别于西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现代化运动,名目繁多,发展模式不一,但总体趋势基本上都属于混合类型。这是一种尚未定型的现代化选择。它兼采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两种模型的不同特色,是对两大对立模型合成而产生的各种中间发展形式。就市场体制而言,接近于资本主义的模型,具有明显的面向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外向型特征;就传统体制仍继续起重要作用而言,接近于社会主义模型。在政治上带有明显的反西方主义色彩,而在经济上则受到西方的强大吸引或仍然不能摆脱依附性,从而在一些地区或国家形成一种边缘资本主义发展模式。④ 另一方面,多数中东国家一直是以游牧、农耕和小手工业等为经济主体的传统农业社会。唯物史观认为,只要这种传统的经济构成和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与之相适应的传统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就不容易发生根本性质变。因此,现代化不是中东本土文化的运动结果,而是在外力激发下的一种被动性回应,由此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国家现代化道路所具有的外源性和后发型特征。 对中东现代化挫折和失败的反思及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