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东能源政策的调整 二战后日本对中东能源政策的调整,可以划分为使用中东进口石油、“脱中东石油”和重新向中东石油倾斜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从高价煤资源转向利用廉价中东石油,这一时期能源政策的重点是降低成本。 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日本的一次能源利用主要依靠国内煤炭。但随着国内煤炭开发成本的不断提高,国产煤炭的价格越来越高。而同期,中东陆续开发了多处优质油田,使国际能源市场充斥着廉价的石油。加之石油在质量与热量的均质性方面均高于煤炭。为此,日本的能源政策从立足于开发国内煤炭转向进口石油。这次由煤炭向石油资源使用的转变,在日本经济的发展史上被称作“能源革命”。能源革命造就了日本经济持续20年的高速增长,但也使得日本对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强,其进口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1969~1973年,日本从中东年均进口的石油占其全部石油进口的82.1%①。而且,日本从中东进口石油的90%都由国际七大石油公司提供。 20世纪50、60年代,国际七大石油公司控制着世界石油的生产和销售。而日本之所以能长期享受被人为压低的石油价格,是因为国际七大石油公司采用基点价格制,即以得克萨斯油田为基本供油点,在墨西哥湾各港口离岸价格的基础上,加算运费、保险费来确定世界各石油消费地的油价,并把波斯湾列为实行基点价格制的基本供油点,从而降低了日本石油进口的价格。由于日本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随意购买到大量廉价的石油,使之形成了依靠石油开展经济运营的机制。当时日本的能源危机意识相对较弱,政府能源政策优先考虑的是成本。不过,随着能源生产国逐渐取得石油定价权,日本也开始具有能源安全意识。 第一次石油危机使日本严重依赖中东石油的高速经济增长画上了句号,由此,日本充分认识到石油进口分散化的重要性。1973年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起缘于产油国提高石油价格和大幅度减产的石油战略。中东产油国大幅度减产后,国际石油价格暴涨,使依靠进口廉价石油的日本经济受到致命打击,持续了20年的10%左右的经济高速增长也因此而终结。石油危机后的1974年,日本经济的年增长率急剧跌至-1.4%,物价上涨率却高达20.8%,居世界之首。以此为转折点,日本经济开始步入稳定增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下降到5%左右。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日本采取“脱中东石油”战略,致力于进口石油供应地的分散化,这一时期能源政策的重点是保障安全与降低成本兼顾。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开始积极推行进口能源的分散化战略,谋求通过增加从东南亚、苏联、中国、南美等其他地区的石油进口来降低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而当时,东亚和中亚的石油生产正处于增长阶段,谋求摆脱能源困境的日本因而高度重视与这些地区开展能源外交。1969~1973年间,东亚和中亚在日本石油进口中所占比重为年均15%,1984~1988年间提高到24.9%。来自南美的石油进口比重,从1973年的0.6%提高到1988年的5.4%。至此,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率,从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时的82.1%下降到1988年的68.8%②。石油进口地区的多元化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国际能源供大于求和价格偏低的格局,使日本一度对自主开发中东油田产生动摇。日本在享受国际石油垄断公司为其提供的相对低廉的中东石油的同时,认为中东地区不断发生的政治和军事动荡,将影响其稳定地从中东进口石油。为保证进口能源的安全,日本积极致力于获得中东油田的自主开发权。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开始实施石油“走出去”战略。1958年日本石油贸易公司与沙特、科威特两国政府合资成立了日资的阿拉伯石油公司,共同开发沙、科两国接壤的中立区近海海域的地下石油资源。日资的阿拉伯石油公司同沙特间的石油租让期为42年,同科威特间的合同协议为44年。但多年的海外石油勘探的实践证明,自主开发的石油成本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到2000年,日本石油公团背负了82亿美元的债务,出现了18亿美元的亏损,综合成本高达约50美元一桶③。 20世纪90年代日本放开石油产品进口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加之亚洲金融危机,国际石油市场的平均价大大低于自主开发价。为此,日本政府对自主开发油田政策做出了调整,在2000年废除了原先提出的自主原油比例为30%的目标。受这一政策调整的影响,日资的阿拉伯石油公司于2000年失去了沙特的油田开采权。日本坚持认为“石油可以在市场上购买”,而沙特则主张“确保自主资源在未来很重要”④。日本能源政策的调整是导致日资阿拉伯石油公司与沙特石油公司就延续石油开采权谈判失败的根源所在。日本虽然非常关注能源安全,但在巨额的财政赤字情况下,低价的国际能源对日本政府还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脱中东石油”战略受挫,日本全面出击,确保中东石油来源,这一时期能源政策的重点完全转向安全考虑。 进入21世纪后,国际能源供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往基本处于平衡的能源供求结构,开始向供求不平衡转变,加之失去了沙特油田的开采权,日本深感其能源的可获性和可靠性受到严重挑战,开始全力倾注于能源安全问题。而美国攻打伊拉克,正好为日本提供了同中东产油国加强能源合作的大好机会。借此良机,日本利用各种渠道拓展能源外交。2003年5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问沙特,提议建立“日本—阿拉伯论坛”,探索进一步发展与沙特政治关系的新途径;同年12月,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与到访的伊拉克石油部长乌鲁姆签署了一份关于两国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开展合作的文件。文件规定,日本将拿出对伊贷款中的部分资金,对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的原油生产设备以及向外输送原油和采集液化天然气等的设施进行修复。2005年10月,小泉首相邀请了44个伊斯兰国家的大使到其官邸享用开斋晚宴,积极致力于推进同各国的友好关系。2006年4月,沙特的苏丹皇太子应邀访问日本,在同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的会谈中,要求日本恢复两国间的投资保护协定,二阶俊博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事实上,日本主动同中东国家谋求良好关系的努力,已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2005年10月在国际投标中,五家日本企业得到了利比亚六块油田的开采权,这是日本企业首次在利比亚获得开发石油的特许权⑤,成为日本中东石油外交的又一次胜利。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日本利用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重组,成功收复了其在中东的能源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