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D371 文章编号:1673—5161(2006)06—0034—06 “9·11”事件以来,美国对重塑自己在全球尤其是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形象高度重视,提出要打一场作为国际反恐战争延伸的“观念之战”(“War of Ideas”),与伊斯兰原恐怖势力在观念与意识形态上作斗争,以赢取伊斯兰世界的民心,进而取得国际反恐的最终胜利。自此,以对外宣传与交流为主要渠道、以塑造国际形象为宗旨的美国公共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期。反恐成为战略重心,而作为伊斯兰世界主体的阿拉伯国家及其他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则被列为开展公共外交的重点地区。“9·11”之后的两年内美国国务院的公共外交总体预算增加了约9%,2003年财政预算近6亿美元,其中拥有最多穆斯林人口的两大区域南亚与中东的预算分别比2001年增加了63%与58%。① 此外,负责对外宣传的广播管理局(Broadcasting Board of Governors)以及中央情报局、国防部、美国国际开发署(United States Agency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等部门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伊斯兰世界的公共外交新举措。然而,自“9·11”以来在伊斯兰国家开展的多次民意调查结果却与声势浩大的“观念之战”的目标背道而驰,显示出穆斯林民众对美国的支持非但没有上升,反而呈持续下跌之势。② 如著名的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The Pew Research Center)于2003年春在摩洛哥、黎巴嫩、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巴基斯坦、约旦6个伊斯兰国家的民调结果显示, 对美国怀有好感的穆斯林民众比例从1999年至2003年间逐年下滑,其中印度尼西亚由75%跌至15%,而约旦更是跌至谷底为1%,比例最高的摩洛哥与黎巴嫩也只有27%。③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美国政界、学界就如何改进对伊斯兰世界的公共外交展开了广泛探讨,并针对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案,许多学者与分析人士对“观念之战”这一理念支配下的某些公共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入反思,就此所引发的主要问题,诸如“观念之战”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从批判的视角来看,它是否是造成诸多公共外交举措实施不力的主要症结所在?作为对当前局势与改革建议的回应,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的公共外交政策又出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调整与新动向?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重要问题的述评来把握反恐背景下美国公共外交发展的脉络与走向,并以此为观察点什考察布什政府国际反恐战略思想的演变。 一、“观念之战” 美国政府在2002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表示,美国将发动一场“观念之战”,“以赢取国际反恐的胜利”。对此,美国将“运用有效的公共外交手段,促进信息与观念的自由传播,以激发生活在被全球恐怖主义支持者所统治的社会中的人民对自由的渴望”,将“重点支持伊斯兰世界温和的、现代化的政府,确保那些促使恐怖主义发展的条件及意识形态在任何国家都无法找到肥沃的土壤。”④ 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就此强调,围绕观念的较量不仅是反恐战争的延伸,还构成了反恐行动的重心,因而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发动这场争夺观念与意识形态的战争。而时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赖斯在美国和平学院发表的题为“在全球反恐战争中发动观念之战”的演讲更进一步强调,赢取反恐战争的真正胜利不仅意味着击溃恐怖主义势力的武装力量,也意味着对其以死亡与仇恨为标志的意识形态的征服。⑤ “观念之战”强调公共外交的“战略传播能力”,亦即对外宣传对于反恐战争的战略意义,并强调国防与情报机构在公共传播事务中的首要地位,从而倾向于将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战争任务来施行。⑥ 在此理念的主导下,对外政治宣传与信息战便成为公共外交战略的重心。 “9·11”事件后,白宫迅速对恐怖势力发起了“观念之战”。布什总统任命著名广告公司奥吉维·马瑟前总裁夏洛特·比尔斯为公共外交事务副国务卿,她宣称自己面临的使命是“重塑美国品牌”。⑦ 她即任后策划的第一项反恐攻势是名为《恐怖主义网络》(Network of Terrorism)的25页宣传册,其中包括“9·11”事件灾难的照片、对基地组织与塔利班的强烈批判以及一些外国首脑对恐怖主义的谴责等。最醒目部分是贯穿全册的有影响力的穆斯林领袖人物与组织的话语引述,其中有三位阿拉伯酋长、一位印尼教长以及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委员,他们都对“9·11”袭击对无辜生命造成的伤害进行了谴责。该手册用36种语言版本发行,成为迄今为止美国国务院发行范围最广的公共外交文件。⑧ 比尔斯还于2002年发起了一场名为“共同价值观行动(shared values initiative)”的宣传活动,通过电视广告片、印刷品、音像制品、网站等媒介,以来自社会各界的美籍穆斯林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向伊斯兰国家公众宣传美国的宗教自由及其他价值观。该活动内容广泛,涵盖美国穆斯林生活的各个层面,如移民问题、家庭生活、教育状况、宗教活动、就业状况及其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地位等,其宗旨在于强调美国与伊斯兰国家“是建立在某种共同价值观之上的社会与国家”,强调美国与伊斯兰文化在“诸如和平、容忍、宽容及对家庭的热爱等价值观”方面的共性。⑨ 美国务院为此投入了1500万美元,并出资在外国电视频道上播放作为该活动重头戏的广告宣传片。此举在美国公共外交史上尚属首例。宣传片推出后引起了不同反响,据美国务院估计,最初在巴基斯坦、印尼、马来西亚、科威特及泛阿拉伯媒体上用6种语言播出时收视观众约2.88亿人次,但埃及、 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却以该片属纯粹政治宣传为由禁止在当地电视台播放。⑩ 美国国内媒体对该节目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该节目于2003年12月停止播映时,有媒体评论认为其创作理念有问题,因为“美国终究不能当作某种‘品牌’来销售”。(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