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发动外交攻势,积极开展“拉拢印度外交”①。从2003年开始,印度取代中国成为接受日本日元贷款(ODA)最多的国家。2006年2月,双方签署《日印租税条约修改议定书》,为扩大相互投资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自2004年以来,包括小泉在内,日本先后有20余位内阁成员和政府要员先后访问印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6年9月竞选自民党总裁期间,安倍晋三和麻生太郎先后发表谈话,主张加强日印关系。麻生提出要将“深化”同“亚洲最大民主国家印度之间的战略关系”② 作为日本的外交重点之一。安倍则建议每年举行一次日美印澳首脑或外长级对话会议,以便在亚洲携手推广“共同价值观”③。此外,外务省还成立“南亚部”专门负责印度等南亚与东盟各国事务。日本为何如此积极地拉拢印度,其用意和目的何在,值得认真思考。 一 日印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日本与印度在1952年建立外交关系。建交50多年来,尽管双方均标榜为民主主义国家,但以往印度在日本外交中的地位并不高,两国关系长期处于疏远状态。就首脑交往而言,两国首脑互访甚少。在过去50多年中,日本首相只访问印度五次。1957年2月岸信介上台后,于当年5月启程出访印度等五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这是战后日本首相首次对亚洲地区的出访。其目的是在出访美国之前,先访问亚洲,然后再以“亚洲领导者”的身份访问美国,以提高日本同美国进行会谈的身价。1960年岸信介倒台后,池田勇人继任首相。池田内阁推行经济高速增长政策,对外开展“经济外交”。在这种背景下,池田为扩大对外经贸往来,扩大原材料进口,于1961年11月访问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和泰国四国,同印度就扩大双方贸易和资本输出达成一些协议。1965年印巴克什米尔战争爆发后,1971年印度同苏联签订带有军事含义的《印苏和平友好条约》,导致印美关系恶化。此后,日印关系停滞,首脑互访中断了23年。1983年中曾根康弘上台后,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口号,把重建日印友好关系,巩固日本在南亚的战略立足点作为其对外政策目标之一。为此,他于1984年5月访问印度,改善了日印关系。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海部俊树内阁改变“外交姿态”,开始由“消极被动型外交”转为“积极能动型外交”,企图利用国际战略格局变化的有利时机,提高日本国际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海部于1990年4月访问印度等六国。后来,由于日本国内政局动荡,内阁更迭频繁,加上1998年印度进行核试验后日本对印实行经济制裁,又导致首脑互访中断十年。2000年4月森喜朗上台后,为了“填补外交空白”,拓展外交空间,于当年8月访问印度、巴基斯坦等四国。在访印期间,森喜朗与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就建立“全球伙伴关系”达成协议,着手修复双边关系。森喜朗访印后,“发现”了发展日印关系的战略意义,并为此发出“日本首相十年没有访问这一地区是政府的失策”的感叹。④ 大约又过了五年,小泉纯一郎于2005年4月访问印度,日印发表题为《亚洲新时代下的日印伙伴关系——日印全球伙伴关系的战略方向》的联合声明,日印关系全面升温。 值得一提的是,在政治和外交关系疏远期间,两国在经贸领域的来往也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资料显示,从1997年到2002年双边贸易总额一直徘徊在40亿美元上下。2003年开始恢复性增长,当年为43.8亿美元,2004年为49.8亿美元,2005年达到68亿美元。然而,尽管近年来经贸来往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其贸易量在双方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率仍然很低。2005年,日本对印进口额在印度出口总额中占2.5%,居第十位;日本对印出口额在印度进口总额中占2.8%,也居第十位。印度对日进口额在日本出口总额中占0.5%,居第26位;印度对日出口额在日本进口总额中占0.6%,居第29位。此外,日本对印直接投资也长期处于低水平。据日本政府的统计资料,从1991年印度开始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以来,直到2005年12月,日本对印直接投资额累计为25.18亿美元(印度政府的统计资料为20.1亿美元)。其中,1997年最高曾达到4.34亿美元,此后逐年减少,2004年降为9700万美元,仅占当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0.27%,占印度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3.1%。⑤ 2005年小泉访印和联合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日印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联合声明强调,今后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全球伙伴关系”,在双边关系、地区及全球问题上加强和扩大合作。为此,双方确定了包括八项内容的合作框架。其主要内容是:举行高级别战略对话,建立全面经济关系,加强安全与科学技术合作,扩大人员交流,在亚太地区与国际机构中加强合作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声明特别强调:“双方将加强包括日印安全对话、防卫政策对话以及防卫当局间协商在内的安全与防卫领域的对话与交流。”⑥ 以小泉访印为转机,日本采取了一系列实际步骤加强与印度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关系。 在政治领域,小泉把联合印度、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作为访印的重要议题之一。双方会谈后发表了联合声明,表示在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问题上两国将“相互支持”。众所周知,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日本多年的梦想。为了减少阻力,扩大影响,2004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表其咨询机构提出的包括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数量在内的联合国改革方案后,日本积极撮合印度、德国、巴西,组成争取“入常”的“四国集团”,并于2005年联合国大会举行前,拟订出扩大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安理会改革决议案。该案胎死腹中后,日本改变了以“四国集团”为中心的“入常”战略,打算单独提出提案,以争取美国支持,然而策略上仍“脚踏两只船”,表示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继续“加强四国集团的合作”,以避免损害日本同印度等有关国家的关系。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年12月举行的“东亚峰会”上,为了牵制中国和东盟提出的举行“10+3”会议的主张,争夺峰会主导权,日本将印度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拉入峰会,博得了印方的“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