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6)09—0052—06 东亚安全结构正在发生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方面,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另一方面,地区安全的摩擦和冲突更加频繁。前者呈现出全球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后者则凸显出这个地区受到地缘政治影响的历史痕迹。因此,这些变化既是传统安全因素作用的结果,又是新的、非传统安全因素驱动的结果。笔者认为,联盟安全、合作安全和协治安全三种方式是推动东亚地区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 讨论这三种可能模式的意义在于:惟有清楚我们所在地区安全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及每一种可能模式对中国国家利益意味着什么,我们才能明白应当采用何种安全战略以塑造之。事实上,国际政治中所出现的任何重大事件(例如欧盟兴起以及苏联解体)都不过是该行为体自我塑造与外部力量互动的产物。东亚安全结构的无政府特征使得东亚相当一部分国家透过霍布斯眼睛看世界,反过来,又正是东亚各国这种传统的安全观念和政策造就了东亚的无政府文化。变化的发生既出现在外部也出现在内部,既发生在物质层面也发生在观念层面。也可以说内部与外部的、物质与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正在使东亚安全复合体发生变化。问题还在于,果真如此的话,这种变化是何种程度和性质的?仅仅是力量对比和格局的变化,还是具有革命意义、告别强权政治的变化呢? 一 东亚安全结构分析 按照史蒂芬·沃尔特(Stephen Walt)的理解,“安全(security)”也就是国家安全,被他人的武力所威胁,靠自己的军事力量来保卫。① 他将安全概念看做“对免于威胁的追求”,显示“国家和领土完整,反对敌对势力的能力”。② 这种基于物质主义而忽视观念(idea)的对安全的理解,认为获得安全的途径是“自助”而非合作,使其在追求安全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陷入“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巴瑞·布赞和奥利·维夫等人提出,“安全化(securitization)”过程,即一个行为主体适应其他行为主体对一种“真正”威胁内容构成的认知,正塑造着国际体系内的安全互动。行为主体之间和行为主体之内,这两者“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e)”安全认知的共享程度是认识行为主体行为的一个关键。如果人们知道谁能够在涉及什么问题和什么条件下“制造”安全,有时它将可能调整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并因此抑制安全困境。③ 在东亚,权力分配和敌意—友善法则两大要素塑造了其独特的地区安全结构。虽然东亚经济方面有东盟+中日韩(“10+3”)合作机制、 博鳌亚洲论坛和东亚展望小组会议,安全合作方面有“东北亚合作对话会议(NEACED)”、东盟地区论坛等合作框架,但东亚仍然具有明显的无政府特征,地区安全的动力仍然是军事、政治因素。东盟成员国之间共享地区利益、共同的价值与行为准则虽可以视其为一个次地区社会,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东亚总体的地区国际体系特征。“在一个地理上多种多样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中,这种安全相互依存的常规模式是一种以地区为基础的集合——称之为安全复合体。”④ 因此,今天的东亚是安全复合体而不是地区社会,也就是不存在有组织的正式地区合作。 社会建构主义并不否认物质力量的作用,但认为它只有在被建构为对于行为体有着特定意义的时候才是重要的。例如,国际关系以物质力量界定的“极”是有意义的,但是它的意义取决于各“极”之间的关系,即是朋友还是敌人,而这种关系是共有观念导致产生的。因此,未来东亚安全模式的形成是因东亚主要力量的观念以及彼此互动塑造而成。哈斯认为,国家对历史的经验以及地区内国家相互利益的影响和作用的认知,不断调整的认知系统以及建立一种“认知共同体(epistemic community)”,形成交互认知,从而使国家间相互进行调整和适应,最终制定适合自身乃至整个地区的外交政策。⑤ 东亚主要力量安全观念的变化,首先是国际社会结构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的一个明显迹象即对武力效用的认识方面,各国开始意识到用非军事手段解决安全问题也是可能的。在东亚地区,新安全观念(比如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开始出现在各国外交政策文件中,这本身也是各国调整安全观念及修改政策的结果。在东亚的主要力量即中国、日本、东盟和美国中,大致形成了三种安全观念或模式:第一种是以美、日为代表的安全观念,即“集体防务”思路;第二种是东盟国家的安全观;第三种是中国的新安全观。其中,中国与东盟的安全观念较接近,而东盟与美日之间的安全关系又千丝万缕。这三部分构成了东亚地区安全结构的基本框架。美国虽非东亚国家,但属于东亚力量(其驻军、军事同盟体系、经济力量等)是不容置疑的;东盟虽未形成一个超国家,但一体化的进程使得它越来越能够在安全问题上以一个声音与外界对话。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选定地区力量的四“极”及其安全观来分析未来东亚地区安全结构的特征,应当说在强调观念重要性的同时,也承认了物质力量在国际政治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作用:主要力量影响着国际或地区安全之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