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07)03—0026—06 2007年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发表200周年。在这个纪念的时节阅读海德格尔对这本书的解读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个意义的特别之处还主要不在于“200周年”这个数字,而在于“精神现象学”这个书名及其“发表”。因为正是200年前这本书的发表所带来的书名的改变——简言之,从“意识经验的科学”到“精神现象学”——,启发海德格尔找到了一条解读这本书的隐秘道路。从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海德格尔先后尝试的三次《精神现象学》解读之旅,无一不是行进于此道路之上,并受此道路之导(道)引:行其所能通达,亦止于其所不能逾越。(西方)哲学道路之短长与开阖,于斯可见一斑。这于是也构成了我们重新解读海德格尔之《精神现象学》解读的意义。 三个文本:海德格尔解读《精神现象学》的经验 海德格尔的黑格尔解读文献,拙著《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曾经历数①,此不赘述。其中涉及《精神现象学》解读的主要有三个文本,在此结合我们眼下的考察略为陈说如下: 1.1930/31年冬季学期弗莱堡大学讲稿《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由Ingtraud G
rland编为《海德格尔全集》第32卷② 于1980年出版,1988年出英文译本③。尚无中译本。此次讲座,在作了一个长达40多页导言,由《精神现象学》书名变化而来探讨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之后,“略过[《精神现象学》的]篇幅宏巨的序言(Vorrede)和导论(Einleitung)”④,解读了“意识”和“自我意识”两部分共四章的文本。略过导论的缺憾后来在1942年的手稿和《林中路》的文章中得到了补足,后者构成了下面的两个文本。或许,这三个文本本就共属于一体,而且甚至早在《存在与时间》的一个脚注里就已埋下伏笔⑤,又直到存在历史(Seinsgeschichte)的提法中贯通一气。⑥ 2.1942年的未完成手稿《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论〉阐释》,与另外一部关于黑格尔的手稿《否定性》(1938/39)一起,由Ingrid Schü
ler编为《海德格尔全集》第68卷于1993年出版,成为《全集》第三部分中稍晚于GA65即Beitr
ge zur Philosophie而整理出版的第二部未刊手稿。此书尚未见英译本和中译本。手稿《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论〉阐释》把《精神现象学》导论(Einleitung)的十六节文本划分为五个部分,依次读解。其中,针对最后一部分(即导论之第16节)的读解尚未完成,仅列出规模宏巨的提纲(分为18个部分)。 3.初版于1950年的《林中路》收入文章“黑格尔的经验概念”,是对《精神现象学》导论十六节文本的逐节解读(不再划分为五个部分),有Julian Young和Kenneth Haynes的2002年英译本和孙周兴的1994年、1997年及2004年中译本。⑦ 关于“黑格尔的经验概念”这篇文章的来历,《林中路》书末海德格尔自作“说明”谓:“本文的内容更多地是以讲授的形式,在1942—1943年举办的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4章和第9章)的讨论班上详细讨论过,同时在一个小圈子里分两个报告阐述过。”现在看来,“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一文与1942年的手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也许前者是以后者为蓝本改写出来的,虽然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一定出入。这说的都是与第二个文本即1942年手稿或《全集》68卷的关联。就其与第一个文本即1930/31年讲座或《全集》32卷的关联而言,就比较微妙:在逐节解完《精神现象学》导论之后,《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一文的结尾分别引用了“意识”部分和“自我意识”部分的开头一段,就这样隐而不显地回照呼应了十年前(若就《林中路》初版而言则近二十年前)讲座的内容,从而把全部三次解读《精神现象学》的文本结为一个整体。 这个基于存在历史思想的释读整体表明:海德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解读并不是像它表面上所显示的那样是尚未完成的解读,而是已经完成了的解读。只不过这仅仅是在海德格尔的基于存在历史思想的存在论解释学所能通达的范围领域之内才可以说是完成了的解读,而对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自身所开辟的广阔领域来说,它仍然是尚未完成的,甚至只是浅尝辄止的。就“经验”一词,海德格尔读出的是Bewusst-sein(意识)中的Sein(存在),而这个Sein又是在笛卡儿以降的近代意识哲学中被确定为主体之主体性的东西。这个解读固然居功厥伟,因为它无比清晰地揭露了全部黑格尔哲学立足于其上的主体性“陆地”⑧,但是,由于存在论思想在面对“伦理实体”时的先天贫弱,大半部《精神现象学》的实体经验却旁落于“存在之光(das Licht des Seins)”⑨ 的照拂之外。这里清晰地显露了海德格尔之精神现象学解读的全部深刻和贫弱,它的开通和局限。而作为化用西学的中文思想创辟者,我们今天阅读这些文本的任务在于:找到一条道路,勾连黑格尔和海德格尔而又区分他们的道路,无论精神的经验还是存在的经验都经验于其上却对之语焉不详的道路。这个任务要求我们衡论黑、海,允执厥中。我们能做到,因为作为斐洛索菲亚(philosophia)的异乡人,作为“说异言之民”⑩,只有我们保有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