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7)04-0026-04 在一个文化多元论的时代,他人的绝对他性理应得到尊重。“我”太孤单,“我与你”有共谋之嫌,“我与他”怎么样呢?列维纳斯以其“为他人的人道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答案。依据2006年9月在浙江杭州举办的“列维纳斯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有关文献,以及近年来国内的有关研究资料。我想对列维纳斯近年来在中国的研究状况做一个简明的述评。期望有助于读者对列维纳斯在中国的研究情况有所了解。 一 由于语言等因素的限制,列维纳斯的众多重要作品都还没有译成中文。现有译作分别是其早期作品《从存在到存在者》、关于塔木德研究的《塔木德四讲》及一个由学生整理的讲稿《来到观念中的上帝》。必须注意到的是,这些译事都不是由真正从事法国哲学的研究者们做的,而是由从事法语教学或法国文学研究的学者代劳的。他真正重要的作品,如《整体与无限》、《别于存在或本质之外》、《时间与他者》、《为他人的人道主义》等都还没有能够翻译出版。 著述方面的情况近年来比较好,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叶秀山、南京大学王恒、复旦大学孙向晨、中国政法大学孟彦文、华东师范大学顾红亮等学者及笔者本人等都发表专文;孙向晨以列维纳斯为其博士论文选题,王恒和孟彦文则在他们的博士论文中以列维纳斯的有关思想作为重点探讨对象;北京大学杜小真、同济大学高宣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尚杰和江怡、南京大学方向红、复旦大学莫伟民、汪堂家、佘碧平等学者在他们有关法国哲学研究的专著及论文中,也都从不同角度对列维纳斯的思想进行了解读和评介。 另一让人感到振奋的是,2006年成功地举办了“杭州列维纳斯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更重要的是,列维纳斯的一些专著也即将出版:一是杜小真教授于1994年在香港和台湾同步出版的《列维纳斯》将在大陆重印,另一是高宣扬教授的《列维纳斯的神学伦理现象学》即将出版。此外,高先生还将在其主编的《法兰西思想评论》中出版一个纪念列维纳斯百年诞辰的专集。这三本书都将在其主编的《法兰西文化丛书》第三辑中出版,其集体效应可想而知。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国内学术界首先关注的是列维纳斯与现象学的复杂关系:有些学者承认他的源头在现象学,但最终超越了现象学,另一些学者则始终把其思想放在现象学的相关主题内进行探讨。其次,人们比较关注他对西方哲学传统,尤其是希腊哲学传统的姿态:一些学者比较关注他走出希腊、走出西方的倾向,另一些学者则关注他从哲学传统,尤其是柏拉图和笛卡尔哲学中获取的资源。再次,人们密切关注其哲学思想中包含的“两希”张力:他对异质和他性的强调是否就是走向希伯莱文明,抑或他与其他接受西方教育的哲学家一样走不出“哲学就是欧洲”这一疆界。在我看来,我们现在已经对他与现象学的关系有很好的研究,但他与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的关系则有待展开;他与哲学传统的关系已探讨得比较深入,但他与宗教尤其是犹太教的关系(其塔木德研究)还有待深入;其思想本身已经有较好的把握,但其思想的普遍效应,尤其是对于跨文化研究的意义仍有待展开。 二 杜小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法国哲学研究专家,她的《列维纳斯》(香港三联书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是由中国大陆学者撰写的评介该哲学家的第一部著作。它旨在指明:面对现代社会的罪恶和暴力,应该注意到这位哲学家所使用的“相异性”这剂重药。在她看来,这意味着向希伯莱传统的趋进,它要求创立彻底的为他人的伦理,而且为他人成为人类的最根本的压力。只有这种非历史、非政治的精神才能对抗邪恶,而来到思想中的上帝就是这种精神的神圣代表,他在“无限”的道路上召唤每一个人。在近年来的一些论述中,她称列维纳斯为两希传统“变异的继承者”,进一步突出强调了他对希腊传统“变异”的一面。这种变异首先表现为对存在的“逃避”,其次表现为从哲学意义上对宗教叙事的研究。“来到观念中的上帝”并不能给受伤心灵带来慰藉,但作为大写的绝对他者却象征着圣洁的彼岸世界。列维纳斯哲学因此可以被称为一种“圣洁性的哲学”。 叶秀山先生关于列维纳斯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却非常关注这位哲学家。他在其《从康德到列维纳斯——兼论列维纳斯在欧洲哲学史上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4期)一文中注意到,列维纳斯以“伦理学”为“形而上学”,这对于欧洲哲学的传统本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但是这位哲学家却强调自己的哲学源自柏拉图,近取康德,而与东方哲学传统无关。他认为,即使从表面上看,列维纳斯的立论已经和传统儒家思想相当接近,它们都是以“伦理”作为自己学问的基础。中国传统重伦理,而西方哲学重物理,这本是明显区别,几成常识;如今西方哲学家说,根据他们的传统,他们的“形而上学”正是“伦理学”,这迫使我们不能对这个问题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谈到列维纳斯与中国哲学的关系,应该注意到江怡研究员的《中国文化背景中的“无限”概念——纪念列维纳斯诞辰100周年》(《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他思考的是列维纳斯哲学对中国人可能的借鉴意义。他将列维纳斯的“无限”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无限观念做了比较研究。他认为列维纳斯力图将“有”建立于“无”之上:“有”的概念本身就蕴涵着“无”的真义,但“无”也不是简单的无物,而是事物的存在没有进入考虑的范围。无限的“无”是一种不包含否定对象的否定,它既是指“无(none)”也意味着“在之中(within)”。作者的结论性看法是:列维纳斯的“无限”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知音。 高宣扬教授在法国哲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中成果卓著。他在其《当代法国哲学导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等著作中对列维纳斯都有深入的评介,而且即将出版其专著《列维纳斯的神学伦理现象学》。高先生认为列维纳斯的学说是一种伦理现象学,同时带有强烈的神学色彩。他表示,在列维纳斯那里,人与他者的关系是最高的本体论问题,讨论他者的伦理学是哲学的首要任务。“回应他者”是人的本质,而所谓的自由就是向他者的超越。他者的存在,是无限的王国,是人性的真正场所。人必须向人性的乌托邦寻求新的自由期望。人性的乌托邦,不是乌有之邦,也不是虚幻的彼岸,它是他者之所在,也是人自身于现实中生存的依托性的精神支柱及向往的目标;是现实的人进行创造的源泉和动力来源,也是改造和批判现实的指针,又是人的自由的保障。向他者的超越表明神本身的存在及其无限性,表明人与神的永恒对话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潜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