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dikia:必须被克服的裂缝——海德格尔对“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的存在论式解读 这是一条据说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古老的箴言。这条箴言的“原文”,① 按第尔斯的翻译如下: “但万物由它产生,毁灭后又复归于它,这都是按照必然性;因为它们按照固定的时间为其不正义受到惩罚并相互补偿。”② 海德格尔在他的“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中承认这种翻译在字面上要更严格。但是在他看来,这种字面的严格却未必忠实,因为“只有当译文的词语是话语,是从实事(Sache)本身的语言而来说话的,译文才是忠实的。”(HW318,《林》338)秉持着这种原则,海德格尔给出了他自己的翻译。但在给出他自己的翻译之前,他先“根据结构和声调”对这条箴言进行了“删刈”,认为唯有“……根据必然性,因为它们为其不正义而相互惩罚并相互补偿”这缺头少尾的中间部分才真正是箴言的原文(HW 336—337,《林》359—36)。他把这一部分翻译如下: “……entlang dem Brauch; geh
ren n
mlich lassen sie Fug somit auch Ruch eines dem anderen (im Verwinden) des Un-Fugs.”(Holzwege,367)。 “……根据护持;因为它们(在克服)裂缝中让接缝从而也让牵系相互归属。”③ 在此我们不能也无需重构海德格尔为何如此翻译的全部理由。我们将仅限于讨论海德格尔在这种翻译过程中对dikē(海德格尔译为Fug)以及adikia(海德格尔译为Un-Fug)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中所传达出的西方哲学的某种根深蒂固的先见。 dikē,在后世语文学中几乎一直被译解为“审判”或“惩罚”甚至“正义”;而adikia,则总是被译为和理解为“不正义”。但正如上文所说,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翻译虽然从字面上说或许严格,但却未必是“从实事本身的语言而来说话”。按照这种理解和翻译,dikē与adikia说的仿佛是道德、法律上的“审判”、“惩罚”及“不正义”等事情。而且,由于阿那克西曼德本人通常又被归入所谓“自然哲学家”,于是这条箴言往往也被理解为假借人类道德、法律活动中的惩罚、补偿等经验,来描述自然万物之产生和消失。但海德格尔说,所有这些都是“不当的先入之见”。要想“能在所有翻译之前转渡到在此箴言中达乎语言的东西那里”,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将这些先入之见抛弃(HW328,《林》349)。 然则,“在此箴言中达乎语言的东西”——即箴言中的那个auta(它们)究竟是什么?海德格尔说,“只能是:ta onta,即在场者整体, 也即入于无蔽状态的当前的和非当前的在场者”(HW 349,《林》373—374)。而dikē与adikia, 所说的也正是在场的本质和在场者的基本特征。然而,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种基本特征?在海氏看来,要想能合乎实事本身地理解这种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进入古希腊人对于在场者的基本经验。海德格尔认为,古希腊人总是在在场之统一性中经验在场者,从而把在场者经验为“共属一体”的:因为“每个在场者都在其逗留中与其他在场者一起逗留着而在场”。也因此,海德格尔说,“在在场本身中起着支配作用的就是一种被遮蔽的聚集的相互逗留(Zueinander-Weilen)”。在他看来, 赫拉克力特的Logos[逻各斯]说的就是这种作为在场之本质的“聚集着—统一着的Hen[一]”,即存在者之存在(HW349,《林》374)。所以,海德格尔说,“自早期思想以来,‘存在’就是指澄明着—遮蔽着的聚集意义上的在场者之在场,而Logos就是作为这种聚集而被思考和命名的”(HW 348,《林》372)。在海氏眼中,与Hen和Logos处于同一层次、被用来道说存在经验的早期基本词语还有:Physis[涌现]、Moira[命运]和Eris[斗争]、Alētheia[无蔽]等等。而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中的一些词语dikē[正义],tisis[补偿]和adikia[不正义]等,在海氏看来,正是“在这些从在场之经验方面得到思考的基本词语的语言范围内”“说话”(HW348,《林》372)。于是,这些语词之所道说,就既无关乎道德,也无关乎法律,在它们之中说话的,乃是“存在之要求”(Anspruch des Seins)(HW348,《林》373)。现在就让我们随海德格尔一道,来重新倾听在这些语词中说话的存在之要求或存在之消息。 如上所说,人们通常用“正义”甚至“惩罚”来译解dikē,用“不正义”来译解adikia。adikia中的前缀a—正是一个表示否定的前缀。所以海德格尔说,adikia“首先说的是dikē(正义)缺席不在”(HW 349,《林》374)。但按照这个箴言通常之所译,似乎是说:始终逗留着的在场者首先处于不正义之中,然后为此不正义受到惩罚。然而问题是,如海德格尔所说,在场者如何能够首先处于不正义之中?难道在场者的正义不就是始终逗留着、持续着,从而实现它的在场?也就是说,在场者之为在场者,难道不是已经始终处于正义之中——如果在场者的正义就是始终逗留着、持续着?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表面上的费解,正是由于这种字面翻译(正义、不正义)造成(HW 349,《林》374)。所以海德格尔提示我们,要先摆脱这种法学—伦理的观念,而首先坚持于该箴言之所说的东西那里。如此一来,海德格尔写道:“adikia说的就是:它运作—支配(Waltet)之处,事情不对头。这意思就是说:etwas ist aus den Fugen”(HW 350,《林》374—375)。然而,对于我们汉语思考者来说,一个无法回避的困难是,我们又该如何把这一日常德语恰当地摆渡到我们汉语经验中来?孙周兴先生的翻译是:“某物出于裂隙之外”(《林》375)。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Fuge(孙先生译为裂隙)。Fuge,在德文里一般有“缝、裂缝、接缝”等义。考虑到这个词的同源动词fugen是“使接缝,使合缝,填缝,勾缝,嵌缝”等义,又考虑到它的另一个相似的同源动词fügen首先是“使接合,连接,使适合,使配合;配置,装配”等义,尤其考虑到,海德格尔后文将Fuge释为Fug(嵌合)。所以, 此词在这里更恰当的翻译也许是“接缝”而不是“裂缝”或“裂隙”。因为汉语的“裂缝”或“裂隙”可能只是单纯的“断裂的缝”或“裂开的隙”,而德文的Fuge首先强调的却是“接合着的缝”——至少在海德格尔这里如此,这从他煞费苦心地把Fuge释为Fug就可看出。如此,再让我们回到海德格尔这里所说的etwas ist aus den Fugen。在日常德语里这句短语就是“某物四分五裂,紊乱,乱了套”的意思,而这样一种意思恰恰是从它的字面义“某物出离于(它的)接缝之外”引申而来。“出离于接缝之外”,即散缝了,不再接合或聚合在一起了,于是才四分五裂,才乱了套。所以,对于这一句的更为恰切的翻译或许是:“某物出于接缝之外”。④ 如果我们把dikē(Fuge)翻译为“接缝”,那么就可以把“裂缝”这个译名保留给adikia——对dikē的否定(a-)。于是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在在场者中,哪里有接缝呢?何处哪怕仅只一条接缝呢?在场者如何能够是无接缝的,即adikon,亦即出离于接缝之外的?”(HW 350,《林》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