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体制弊端,以及国企改革的必要性,经历了28年改革之后,今天我们已无需多言。 所谓国企产权改革,究其本质,即通过市场资金对企业国有资本的介入,改变企业资本结构,以此彻底改变多年来“企业属全民,全民不负责”的国企经营尴尬现实。 企业运行资本中有了从属于某一个人,某一群人的资金,也就意味着从此这个人或这群人将对该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使用以及发展战略“斤斤计较”,而多方的“斤斤计较”及市场博弈,将汇聚成高效的企业运行,而这,无疑是多年来我国市场化改革所孜孜以求的“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 而上述“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蓬勃丛生,必将凝聚成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而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 当然,在由“有弊端的国企”向“有活力的产权多元化企业”转变过程中,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国有资产流失,比如职工权益被侵害等——转型期尚不完善的民主法制建设与个体强烈的寻租冲动相结合,成为企国产权改革背后汹涌的暗流,其不但侵蚀着国有资产和职工权益,也深刻地侵蚀着人们的改革信心。 这是改革方向的问题?还是正确改革方向下的操作不规范?是改革缺乏必要的配套?还是整个改革环境中欠缺某些必要元素? ——这,即是本文所力图回答的。 跃居世界第四的国民经济总量,已有力地证明了28年来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巨大价值。改革没有回头路,改革中的问题,必须在更彻底更完善的改革中解决,而这,既包括与国企改制相关的监管漏洞堵塞,更意味着对整体法制环境以及政府行政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产权多元化”成为改革核心 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特别是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关于国企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已基本明确,即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改善国有企业股本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 国企改革进入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新阶段,不仅表明这一改革真正进入了“深水区”,更意味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进入实质性新阶段。 大型国企成为产权改革主角 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基本完成,大型国企产权改革成为重点。 由于国有中小企业资产总量较小,容易操作,我国国企产权改革是从中小企业开始的,并迅速以“整体拍卖”、“经营者与职工持股”,甚至“零资产出让”等方式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到现在,各地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已基本到位。 以川、渝、陕等地为例,这里绝大多数中小国企已完成改制,从1998年到2005年,四川省中小国企的户数由1.4万户降至820户,减少了94%。据宝鸡市国资委副主任张积勤介绍,宝鸡市以前有1000户国企,如今绝大多数已经改制,改制面达97%,就连烟草、粮食等改革步伐较慢的国有小企业也于2005年基本完成改制。 与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迅速推进相比,地方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步伐相对缓慢。相关人士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大型国企的国有净资产“盘子”较大,少则几亿元,多则几十亿上百亿元,因而其产权改革的门槛也相应较高;第二,大型国企一般资产质量较高、赢利能力尚强(有些甚至是垄断性企业),由于地方政府“爱不释手”,再加上改革牵涉人员多,影响大,从而造成实际上的大型国企产权改革延滞;第三,多年累积的巨额债务、过多冗员及企业办社会等,成为大型国企产权改革的负担。尽管此前许多企业实施了股份制改造,但实质仍是国有独资企业;或是国有股控股比例极高。一些企业由于股本产权结构单一,资本金严重不足,经营水平和资产运营效率不高。 正是看到大型国企产权单一及“一股独大”的种种弊端,自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开始重点围绕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掀起新一轮国企改革高潮。在国有企业最为集中的东北三省,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相继提出用两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地方国有大企业股份制改造。山东、河北、陕西等省份也开始大规模推进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二次改制”。 目前各地在改革实践中,大多以开放式的产权制度为主要方式,除极少数企业保持国有控股外,绝大部分企业不设股权比例限制,不要求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通过增资扩股、转让股权等方式,进行国企之间相互参股、引入社会民营资本或国外战略投资者,改变国企“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目前,我国从东到西,引入战略投资者已成风起云涌之势。 随着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产权多元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优势企业迅速做大做强。截止到2005年底,山西有80%的工业企业已改制为多元股权结构的公司制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山东省与世界500强合作的国有企业达11户。 从各地国资管理机构提供的情况看,大部分改制企业出现了好的发展势头,有的企业已经开始呈现出勃勃生机。宝鸡石油钢管厂是我国最早生产螺旋缝埋弧焊管的厂家,1999年亏损近亿元。2000年,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住友向其投资2300万美元,改变了企业产权结构,原预计第三年才能盈利,结果当年就实现盈利,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