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包含的科学内涵,深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动力,对于在实践中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正确把握新农村的内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基础 总体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目标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乃至更长时间我国农村发展的总目标、总思路。“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和产品的所有权。2000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主要是为农民减负。十六大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并置于“五个统筹”之首。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述论断的产生有明显的一脉相承的逻辑关系,是中央战略决策目标和思路一步一步具体化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是调整城乡关系的战略思路,“两个趋向”是调整城乡关系的战略取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2、从特征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条件;“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可以说,这是从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方面对和谐农村的高度概括。 3、从本质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央一再强调要遵循农民自愿的原则。也就是要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往的农村工作,大多是政府部门主导型的,农民群众认识不很充分。对农民来讲,这些工作也就成为干部“要我做”的工作,不是“我要做”的工作,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以及工作效率、效果往往会因此受到一定影响。所以,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强宣传,通过文件、标语、山歌、宣传栏、年画、电视、电影等形式,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内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变成农民自觉的行动。二是培育和造就新农民。新农民是要通过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根本目的是要给农民一个平等的自我发展的空间。 4、从形式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所谓“生产发展”,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所谓“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它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落实。所谓“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培养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所谓“村容整洁”,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这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所谓“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这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这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5、从内容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体现在五个“新”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应该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新”:“新房舍”即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和农民的审美取向和农村实际;“新设施”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齐全;“新环境”即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在环境卫生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新农民”是指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新风尚”就是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从指标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综合标准,缺一不可。事实上,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几方面的要求是一个综合指数,缺一不可。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应该是“小康村”,农民们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生产生活条件向城市化靠拢,缩短城乡差距,大多数人达到比较富裕的程度;其次是“文明村”,村容村貌的改变只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文明村还应该包括农民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诚信意识都得到提高,最重要的是,农民平均受教育的程度要有大幅度的提高;第三应该是“生态村”,保持良好的乡风乡貌,使用好有限的资源,减少土地等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第四是“和谐村”,家庭和睦、民风纯正、社区安宁,一派美好景象。 7、从模式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能采取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形式。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农村发展的表现形态,必须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特征,因而其衡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而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动态性。不同地区由于历史、环境、基础的不同,建设的速度和目标也各不相同,所以各地反映的新农村在内容上、程度上、要求上也有所不同,模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下进行的,具有层次性。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路径,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