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C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GDB-1130(2006)01-0058-0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目标。该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又从规划角度具体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主要操作方面。认真研读中央的有关决议文件,可以认为,和谐社会的本质与灵魂是社会关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起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 一、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背景 从理论上说,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认识的深化。改革开放,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行富民强国的策略,我们开始有了物质文明。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鉴于生产力增长,物质丰富,而人们的精神领域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即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认识的第一次深化。90年代中期,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认识的第二次深化,这次深化意义重大而深远,它是我们对文明社会的认识进入政治层面,进入对于人的管理和治理,开始涉及人与人的关系,政府与民众的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公仆”与“主人”的关系。2000年代中期我们又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认识的第三次深化,这次深化标志着我们今天不仅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还要社会文明,要4个文明一起抓。它标志我们今天已经进入全面协调社会关系,建设和睦相处社会关系的时代。胡锦涛主席在谈到建设和谐社会和其他三个文明的关系时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1] 胡锦涛主席所说的和谐社会条件就是人的条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条件,即社会关系和谐的条件。它是人的创造愿望得到充分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人的价值充分实现,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平等友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的社会。社会关系和谐就是胡锦涛主席所说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从实践上说,我们今天正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多种矛盾和问题,无论在国际和国内都有不和谐之音。从国际上看,国际恐怖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到中东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各种恐怖袭击、爆炸和骚乱事件接连不断;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也很不稳定,一场动乱导致吉尔吉斯斯坦政权的垮台;对发生在哈萨克斯坦安吉延的骚乱事件哈萨克斯坦政府是用镇压的办法使其平复的等。从国内情况看,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令人关注的矛盾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问题。这些都引起了我们的高度警惕和重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深层次问题是社会关系的矛盾和社会关系的失调。 二、和谐社会的本质与灵魂是社会关系和谐 1、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社会和谐即社会关系和谐。对于社会,无论人们怎样理解它,它是群体,不是个体,是无疑的。单个人不成其为社会,只有人的聚合,聚集,为群,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成为社会,才是社会。自古以来,无数思想家对此都有过认识和论述。在我国的古籍中,“社”是指用来祭神的一块地方,《孝经.纬》记载:“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会”就是集会、聚会,人不聚集,没有关系,就没有社,也没有社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又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2] (P41)动物不能为群吗?不是,动物成群并不鲜见。荀子这里所说的群,显然不是动物的那种群,而是人群,是社群,是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换句话说,人与人之间能产生动物之间所没有的关系,能结成社会,所以才和动物世界相区别,产生动物群所没有的社会力量。人的气力没有牛大,跑得没有马快,但人能驱使牛马,而牛马胜不过人类,就是因为人能结成社会。 现代社会许多思想家也都从社会群体的角度、社会关系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本质做过论述。法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塔德认为社会是具有共同心理的人们的集合。美国社会学家派克认为,社会是包括人类的行为习惯、情操、民俗等在内的遗产;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认为,社会就是集合意识,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意识之上的独立实体。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3] (P27)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4] (P320)马克思认为,没有人们的交往,便没有社会,而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中开始的。他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5] (P82)“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6] (P363)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关系为中心扩展开来的其他关系,是各种形式人际关系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