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3年农业部对不同地区农村2万农户的调查显示,文盲、半文盲与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超过农户劳动力总数的半数以上,从事纯农业、以农业为主的人数占农户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留在农村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大多数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其受教育的程度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距甚大。 农村教育包括农村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应该是农村教育的基础和主体。就一个县域范围内而言,无论是学校数和师生数,乡村中小学都是农村学校教育的“大头”。但是,乡村中小学这种“大头”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被忽略。从县一级来看,县里关注的是城关,关注的是高中。一讲重视农村教育,就是注重建设在城关镇的学校、就是重点建设县一中。在不少县,一方面是县一中因资金相对较多、担心社会各单位向学校伸手摊派而搞新校区建设,在农村学校教育整体经费短缺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公办高中优质资源,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则是乡村中小学还在分年改造危房,还在为生存奔波,这些学校连办学的基本条件都还达不到,但是乡村中小学的问题却被“扩大优质资源”所掩盖了。 (二) 其实,乡村中小学的办学,现阶段还不是扩大优质资源的问题,而是如何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问题。据我在湘南农村的调查,乡村中小学办学的困难和问题,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老化。在一个经济还相对好一点的乡镇,11所村小48名教师,平均年龄为53.5岁,40-36岁的不到10%,35岁以下的没有;在一个市的全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英语和音体美的教师几乎没有;不少学校是一人一班、一人一校,教师无法进行知识更新。二是办学经费短缺。尽管县级政府想方设法保证了教师基本工资的发放,但是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的津补贴则基本上靠收取的杂费和学校创收来解决。而收取的杂费又一般只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留在学校使用。学校稍有不规范的收费行为就要受到严格的查处,而财政投入不到位则没有任何追究。这一手硬、一手软,使办学成为“无米之炊”,办学的难度就更大。一个离县城不远的村小,现有的一幢房子还是1955年修建的。1996年附近两村拟集资新盖一幢3层9间教室的房子,修到一层后因没有经费而搁置,这一放就是10年,现在还是那样搁置着。有的村小因经费短缺,连正常的教学活动都不好开展,每期只能在期末评一次三好学生发张奖状,而且经费还要校长先自己掏钱垫付。学校10名教师一年下来没有发任何津补贴,只是在教师节时,校长化缘给每个教师发了50个煤球。三是办学环境较差。乡村中小学本来所处的地理位置就相对较差,更重要的是有些政策规定也是扶强未扶弱。如教师定编,师生比县城的学校是1∶17,但乡村的却是1∶25,县城生源充裕、教师也更多,乡村生源少、教师就更少。又如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规定,在实际情况下,只有条件好的学校才有可能招收到一定量的择校生,而条件好的学校都集中在县城。还如解决入城农民子女就读的问题,站在农村的角度看,能够进城带子女的只是少数经济实力较强的,广大农民面对的还是占“大头”的乡村中小学;从办学来讲,既造成了城市和县城学校资源的相对不足,还拉走了乡村中小学的生源,增加了乡村中小学生存的困难,加大了乡村学校与县城学校的差距。乡村中小学这样的办学环境,学生留不住,教师也留不住,稍微有点名气就另谋高就了。乡村中小学办学的困难和问题,造成学生厌学、教师没有积极性,反过来又增添办学的困难,形成了恶性循环。乡村中小学的困难和问题,实际上就是农村教育的困难和问题。如果说,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难点和弱点的话,那么,乡村中小学就是现阶段农村教育的难点和弱点。 (三) 我国现阶段仍处在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时期。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起点较低,城市化发展又大大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工业化并没有有效带动城市化发展,因此导致我国的二元结构比一般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且长期存在。尽管这些年我国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从1989年的73.79%减少到2004年的58.24%,15年减少了15个百分点,但是,我国实现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别,当然也同样会存在城乡人口之间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别。这种差别,按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来看,要到农民在人口总数中占很小一部分时才会消失。如美国,当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0%时,才基本消除了这种差别。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决定了农村教育、乡村中小学也将会长期存在,不是靠办几所优质学校就可以替代和转移的、就可以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的。同时,发达国家完成从城乡二元社会向工业社会结构的转化,都是通过以教育为动力的人力资本投入和科技投入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中小学促进社会结构转变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乡村中小学是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之所在,是做好“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育的宏观决策要关注乡村中小学,解决好乡村中小学办学问题应该是现阶段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 (四) 二元结构决定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决定了城乡教育的差异。以城市教育或优质教育的观点去分析和指导农村教育,这是忽略乡村中小学办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应重视城乡教育的差异,加强对乡村中小学办学的指导和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要转变工作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并不是新的,但却有一个新的大背景,就是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不仅农业和农村,而且整个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都会发生重大转变,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已经到了一个改变的临界点。与这个新的背景相适应,对农村教育的工作理念也要转变。过去,我们习惯于用办重点、搞示范等来拉动教育进步,使好的学校办得更好。这种在公平的基础上突出效率的工作理念,使城市教育和县城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较快的扩展,这是过去的历史时期的需要,是值得肯定的。现在,在城市教育和县城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已经具有相对自我发展能力的情况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的阶段,如果继续这种理念和做法,只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形成教育发展新的不均衡。因此,从现在起,应该从乡村中小学这个薄弱环节做起,从底线做起,在效率的基础上突出公平,用“危机”拉动教育进步。这当然比从面上挑几个好的搞锦上添花难得多,但这是新时期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