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2.3: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粤O-1210(2006)01-0006-06 2005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这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实际上,把满足就业需要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已为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所接受、所采纳。怎样把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落实到课程之中?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就业本位的课程观。 一、就业本位课程观的提出依据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三种主要的课程模式,那就是“知识本位”的课程模式、“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和“人格本位”的课程模式。 所谓“知识本位”模式,亦称“学科本位”模式,是指以传授经验、知识为主,并注意培养某种职业技能的课程结构形态。其特点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辅以一定的活动课程,偏重理论知识和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比较轻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课程结构的典型模式,就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三段式。建国后我国学习苏联和仿照高教所实施的中专和技工教育的课程模式,基本上属于这种“知识本位”模式,至今仍有相当程度的保留。 所谓的“能力本位”模式,是指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它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为目标取向,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量化并分割成若干模块,然后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培训,使受训者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资格。“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程序是“职业分析→目标分析→课程组织→课程评价”。“能力本位”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行于北美的一种职教课程模式,目前在世界上颇有影响[1]。 所谓“人格本位”模式,是指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结构模式。人格本位模式认为,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能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视为常态,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急剧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生存、发展、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列述了以上三种职教课程模式后不难看出,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是人们对教育目的由浅入深的渐进认识过程,也是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随机调整。如果说在农业经济或工场手工业经济时代,人们看重的是经验和知识的价值,在职教课程模式目标取向上偏执于“知识本位”的话,那么,到了工业经济时代,随着产业分化和社会分工的加剧,必然对就业者提出职业专门化的要求,即要求从业者要具备某一专门职业的资格和能力,以提高职业效率。所以,工业经济时代必然选择“能力本位”。当世界进入新知识经济社会的大门时,它着眼于人的“全面的发展”和人的素质,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完善其个人品格,新知识经济就必然选择“人格本位”。 进入21世纪,面对着社会高科技化、理性化、学习化、跨国竞争化等发展的趋势,如果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拘泥于“岗位能力”需要的层面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着眼于人的“全面的发展”和人的素质,就要选择另外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即“就业本位”的课程模式。通过对学生全面职业素质的提高,完善其个人品格,使其成为能迎接新世纪任何挑战的成功劳动者或创业者。 “就业本位”并不单纯是“岗位需要论”,也不单单是“个人发展论”,它是二者有机的结合,它不但关注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而且要强调学习者自身就业和发展的需要,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更完善的、更全面、更务实的理论。 “就业本位”有如下的内涵:(1)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受教育者从事的工作岗位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2)使个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使之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并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我们在探讨面向21世纪的职教课程模式时,必须要树立“就业本位”的课程观。在目标的取向上,既要跳出“只见物不见人”的“能力本位”模式,同时还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以提高全面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致力于人格的完善为目标,培养跨世纪的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的人。 二、就业本位课程观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等全部内容。它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选择什么作为学习的内容,二是如何组织和安排所选择的学习内容。前者通常称为课程内容,后者作为课程的组织结构,一般体现在课程模式之中。二者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而支配、决定它们的则是建诸二者之上的课程观。 “所谓课程观,就是人们依据一定的哲学观、教育观,以及心理学、社会学、技术学等方面的认识,所形成的关于课程的基本观点和一般看法,即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课程,如何处理课程领域诸关系的看法,它是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指导思想。”[2] 简言之,课程观就是人们的课程理念或课程的价值取向。而就业本位的课程观不但属于能力本位教育的范畴,也属于人格本位的教育范畴,它是适合我国目前具体实际的课程观,也体现了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