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是一个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农民工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基本情况 据淮安市劳动局统计,截止到2005年底,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已达到120万。今年全市新增劳务输出12万人,有组织输出8.1万人,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达7.2万人。我们调查的楚州三堡乡,共有三万五千多人口,在外打工的接近一万两千人,劳务收入达到人均收入6600元。 1、领导重视、组织措施有力。市委、市政府为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实现富民兴淮的战略目标,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作为富民兴淮的重要抓手,强力推动,从上到下,已形成一个多部门合作,共同推进的网络体系。从我们所到乡村干群的反映看,乡村干部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从年初布置到督促、检查,一环扣一环,外出打工确实成了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南北劳动力对口交流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农民工流动的情况,在2005年初,市里召开了宁淮劳务合作交流会,并多次举办远程视频交流活动,确定了宁淮合作农村劳务基地。 2、重视技能培训,提高技能素质。据市职业培训中心介绍,根据外地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要求,我市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将“阳光工程”落在实处,在培训上下了不少功夫,职业培训体系颇具规模。四年来,全市共计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二十八万多人次。针对农村中年女性劳动力较多的特点,金湖、楚州把培训点设到乡镇,开展了实用缝纫技术、珍珠养殖等技术的培训。楚州区采取“短、频、快”方式开展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席桥镇根据本地乡镇企业的要求,依据企业用工特点进行培训,使一些劳动力就地转移,实现了“足不出户,边培训,边就业”目标,既为这些人解决了后顾之忧,也受到用工单位的欢迎。 3、增加收入,推进建设步伐。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外出打工所赚的劳务收入使农村的贫穷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现在农民种田,由于成本较高,只能解决人畜的温饱问题,而孩子念书,看病吃药、婚丧嫁娶等方面的开支,主要靠外出打工或多种经营收入。我们在楚州三堡乡看到,农民务工的收入不仅使农民家庭吃、穿、用等日常生活条件有了很大变化,而且居住条件也有了显著改观,一栋栋小楼在农村拔地而起。《淮海晚报》曾用这样一个标题——“劳务输出富了三堡人”。楚州三堡乡人均六分地,却有80%的农户住上了楼房,75公里的乡村道路在群众集资的支持下全部铺上了水泥路面,村里的公益事业也因群众手中有钱而发展起来,坐在家中能收看到几十个频道的有线电视节目,孩子也知道什么叫做多媒体。在楚州乡镇,不少农民已买上了自己的私家车,仅席桥镇农民拥有的私家车就有100辆左右。与此同时,从农村走进城市,由田头走进工厂,不仅给农民增加了劳务收入,同时也促使他们转变观念、开阔视野。 二、存在问题 在现实中,农民的整体素质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我国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低,文盲、科盲比例大,同时,由于缺乏后续教育,一部分农民实际文化水平在下降。如原有小学程度的人从学校出来后,长期不学习,实际上已成了半文盲。初、高中毕业生在学校大多数接受的是普通教育,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从事简单的工作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时间久了,知识荒废,文化水平下降。他们在城市里为什么难以立住脚,除了城市本身巨大的就业压力外,农民本身的低素质造成了他们职业能力低下,融入现代生活的基本素质过于缺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工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于现状,不求发展。许多农民工成长在改革开放初期,在那物质与精神条件都十分落后的年代,进城务工仅仅是为了挣钱维持生活,加之外出的方法主要来自于“亲帮亲、邻帮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人了解和适应外来技术的内在动力,他们的本钱就是有一身力气。大多数人分布在建筑、保安、环卫、纺织、加工等劳动强度高、操作简单、危险性较大、收入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岗位客观上对他们也没有过多的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也未作过多地考虑,大部分人对提高技能、增加新的知识含量,几乎是天方夜谭。 2、用人单位“用而不养”。用人单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城市劳动力的蓄水池,长期以来,用而不养。虽然国家有明文规定,用人单位应该将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所需经费从职工教育费中列出,职工培训费按职工工资额的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而实际上,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往往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而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基本上没有。 3、无法承担再学习费用。大多数农民工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体力严重透支,而他们外出打工的收入一般都在600到1000元之间,这些钱既要用于对家中父母的抚养,更多的是供子女消费。对他们来说,一场病或一次大的变故,一夜之间就会回到社会贫困的底层。有一个农民工外出几年打工,因居无定所,无法讲究卫生,染上了结核病,住院治疗不到一个月,几年的打工钱搭上不算,还欠了亲戚朋友几千元。有人给农村家庭开支算了几笔账:一是子女的教育账,现在农村幼儿园一个孩子一学期学费大概在250到300元之间,加之其它的各项费用,一个小孩半年需要近2000元,不少农民工从自己亲身体会中感到知识不足的痛苦,怕在农村学校读不出成绩,不惜花钱让孩子在城里的小学、中学借读,住房加日常消费每个月都在350到400元之间,还不算昂贵的借读费;二是人情账,找乡村领导办点事,到城里投亲靠友,总要提点礼品;三是高额嫁娶账,彩礼相当重。以上几笔账是农民日常开支中不可小瞧的一部分,这些开支相加,即使夫妻二人都外出打工,所挣的钱除了用于子女教育和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外,所剩无几,他们还能拿什么来为自己的未来垫付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