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振臂一呼,举国上下欢声雷动,同庆改革春天的到来;现而今,“改革”几乎成为搜刮百姓的代名词,人们怨声载道,愤愤不平。自2004年郎咸平挑起国企产权制度的大讨论,到2005年刘国光的“7.15”讲话以及某官方机构的“医改报告”,再到2006年1月皇甫平发表《改革不可动摇》的文章,人们对改革的质疑声不绝于耳,一场关于中国改革道路的思想大交锋迅速在社会各界蔓延开来。为此,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对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行认真的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改革的成就与问题 每一位身处中国社会现实的人都会真实地感受到,在经历了27年的市场化改革之后,人们所面对的是两种极端对立的基本事实。 一方面,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彻底摆脱了一穷二白的尴尬境地,国家的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六,仅次于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和德国;结束了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赢得了长达27年稳定的经济增长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达9.6%,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平均值;正在经历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农业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大约有1.7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中,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急速推进;告别了计划经济年代的全面“短缺”,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7%,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打破了“大一统”的社会架构,社会成员获得了自由的发展空间,个人得以自主决定自身的命运,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格局已经形成。这是有目共睹的基本事实,每一个亲历其间的人都能切实感受到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利益结构的重大调整,社会矛盾日益突显,人们同样能感受到另一组基本事实: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弱势群体逐渐被边缘化,官员腐败愈演愈烈,群体性暴力冲突此起彼伏……人们纷纷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中国改革提出质疑甚至批判。诸如认为医疗、教育、住房、国企改革已经失败,并将这些问题归咎于市场化的改革道路。 当前关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大辩论正是在非常矛盾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思想大交锋、大碰撞,不是出自官方的“指令”与“部署”,而是一种民间的、自发的、郁积已久的总爆发。应该说,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每一个社会成员得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声张各自的利益诉求。同时,这也使我们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民主学习与民主训练的极好机会。制度选择原本就应该是制度享用者自己的事情,通过辩论,摆事实,讲道理,百家争鸣,去伪存真,以使中国走好,这应是参与辩论各方的共同底线。 二、问题的辨析:“改革”背后的利益角逐 仔细观察,当前对中国改革提出的质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其一是对改革的基本方向提出了质疑。确有极少数人从僵化的意识形态出发,无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进步,认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一场“政治阴谋”,改革受到西方谍报机构“和平演变”的操控,是在搞“资本主义复辟”,他们主张退回到计划经济集权统治的年代。其二是对改革的具体措施提出质疑。有相当一部分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受到一定损失,失去了稳定的工作,同时面临着家人看病、子女上学、住房改善等现实生活压力,因此对“改革”极为不满。本来,前一种质疑几近荒唐,不屑置辩。但值得注意的是,前一种质疑往往以弱势群体代言人自居,拿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说事,致使普通百姓误以为当前出现的问题都是市场化改革惹的祸,是出于主流经济学家的误导。人们暂时忘却了过去年代的生活贫困、物资短缺、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甚至妻离子散,只想寻求一种低水平的稳定和保障,于是开始怀念逝去的毛泽东时代。当这两种质疑融为一体时,社会舆论就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局面。对此,我们必须正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认真辨析,探寻究竟。 首先来看医疗改革。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在2000年提上日程的。当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明确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的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举办医疗机构要以国家、集体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为补充;国家要保证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公立医疗机构不能搞一院两制等等。应该说,这样的改革思路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在现实中,我国大约有95%的医疗资源仍掌握在政府手里,而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捉襟见肘,几近吃饭财政,根本无力负担如此庞大的公立医疗机构。在此情况下,医院只能通过提高药费、治疗费来弥补财政补贴的缺口,否则医院的运转就难以为继。这样做的逻辑后果是,由于国家保证的投入不能如实到位,医院要维持运转,便通过种种方式从百姓的口袋里拿钱。显然,这不是什么市场化改革,而是公立医疗机构凭借其垄断地位对普通百姓的强制性剥夺。 第二是所谓的“教育改革”。时至今日,我国一直把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完全沿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办教育。诸如招生数额、收费标准、专业设置、教材制定、文凭发放等等,政府主管部门均实行了全面的管制。与这种权力相对应的责任是,政府应责无旁贷地对教育实行补贴。但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此情况下,实施教育收费“改革”,让百姓付费,就成为各类学校弥补财政投入不足、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学环境的必然选择。与医改的问题相似,仍然是政府掌管的教育资源过于庞大,无力维持,为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听任公立教育机构以各种名目向普通百姓收取费用。问题还是出在垄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