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业改革进展情况 (一)金融业稳步发展 我国金融业已形成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截至2004年末,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资产管理公司、112家城市商业银行、681家城市信用社、30614家农村信用社、25家农村商业银行、59家信托投资公司、74家财务公司、12家金融租赁公司。证券类金融机构包括:133家证券公司、45家基金管理公司。保险类金融机构包括:69家保险公司、5家保险集团和控股公司、4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317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兼业保险中介机构11万多家。截至2004年末,银行类金融机构总资产(本外币)达31.49万亿元,证券公司总资产达4045亿元,基金净值资产为3238亿元,保险公司总资产达1.18万亿元。 表1 我国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改革进程中的比较 项目 银行业保险业 证券业 11254.29亿元(2004年9 521亿元 资本金 月末) (2004年4 1064亿元(2003年末) 月末) 资产规模31.50万亿元(2004年末) 1.18万亿元0.73万亿元(2004年末) (2004年末) 在金融改革中的地位 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维护社会稳承担起为体制改革服务的 居核心地位定,重要地位 历史使命,重要地位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金融资产质量和业务结构进一步改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实现了双下降。2004年末,按照五级分类口径,主要商业银行(指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76亿元,比年初减少394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比年初下降4.6个百分点。这是不良贷款继2002年、2003年后的连续第3年“双下降”。截至2004年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6750.6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370.10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0.29%。 附图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变化情况 摸清证券公司底数的工作逐步展开,及时有效地处置了一批高风险公司,开始引入了市场化的风险处置机制。保险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效益型、集约型转变。 (二)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不断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积极引导市场预期。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初步建立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监控和预测体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框架和制度。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放开贷款利率上限。金融宏观调控实现预定目标,既成功治理了通货紧缩又及早防范了通货膨胀。“十五”时期前两年,为扩大内需和防止通货紧缩,中央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适时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强化信贷政策的引导,支持了国民经济稳步发展。2003年以来,在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等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问题。中央银行及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运用间接手段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200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突出金融调控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促进商业银行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9.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8.7%。2004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年末汇率8.2765元人民币兑1美元,比上年末上升2个基本点。 表2 货币供应量统计表(2004年12月)(单位:人民币 亿元) 余额 余额比同期增长% 货币和准货币(M2)253207.70 14.63 货币(M1) 95970.82 13.58 流通中现金(M0) 21468.30 8.72 活期存款 74502.52 15.07 准货币 157236.88 15.27 定期存款 25382.15 21.21 储蓄存款119555.39 15.38 其他存款 12299.34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