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以章荣初、潘公展为代表的菱湖籍人士面对残破的家乡,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重建运动,在当时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这次菱湖镇建设的背景、过程及其成效,笔者曾撰写过专文①,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是:在这次以民间力量为主的市镇重建活动中,民间力量是怎样动员与聚合起来的?民间力量内部存在着哪些分歧?又是如何与政府互动的? 一、民间力量的动员与聚合 在菱湖战后重建中,包括企业家、地方人士、一批热血青年在内的民间力量起了主导作用,以章荣初为代表的旅沪菱湖同乡的桑梓情怀是菱湖重建活动中民间力量聚合的感情纽带,菱湖建设协会及青树基金团的成立为菱湖重建的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 抗战胜利后,“一般抗战工作同志回到菱湖,目击家园残破的惨状,忧心如焚”,专门组织了“菱湖镇复兴建设委员会”,并拟定了计划②。1945年12月31日旅沪菱湖同乡157人假上海贵州路湖社举行了茶话会,会议决定发起组织菱湖建设协会,推举潘公展、唐伯耆、章荣初等九人为筹备委员。章荣初在会上表示:“我务必为桑梓有所建树,方无槐于先祖和后人。”③ 随后,他成立了青树基金团,负责建设资金的筹划与管理。经过十个月的筹备,1946年10月1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了菱湖建设协会,正式会员200余人,大多为侨居沪上的菱湖乡贤,包括官绅商学各界人士,会所设在天津路山西路口的丰业大楼,菱湖设办事处。不久,举行第一次理监事会议,选举潘公展为理事长,章荣初为副理事长,王雪峰任菱湖办事处主任并兼任建设协会理事。潘公展、章荣初提出建设协会的工作原则,“就是以发展教育和农村经济为最大目标,并以工商业的繁荣为配合,而以增进人民福利为依归”④,下设秘书处、设计委员会、各种专门委员会及蚕桑推广、农田水利、文化教育、工业管理、工程设计、公共卫生等六部。菱湖建设协会加上此前成立的青树基金团,构成一个完整的民间组织,“建设协会是负责设计建议和监督的机构,青树基金团是负责人力和财力的策划调度与执行机构。前者有的是‘权’,后者有的是‘能’,这‘权’与‘能’的划分是相当合理的。建设协会菱湖办事处的设立,其主要任务,在于沟通地方人士与旅沪同乡的意见”⑤,菱湖建设协会的成立基本上完成了民间力量重建菱湖的动员与聚合,标志着以章荣初、潘公展为首的上海菱湖同乡规划资本、技术乃至现代观念回乡的开始。 为了配合菱湖建设协会的工作,菱湖地方人士组织了多个外围团体,深入民间基层,广泛动员民众,进一步凝聚了民间力量。1946年7月设立的菱湖农民养鱼生产改进会,下辖13个支会,分布在附近的村落中,会员达1300人,“利用改进会的坚强的基础和力量,帮助建设协会”⑥。另一个外围团体是蚕业协进会,“奠定了一个乡村蚕桑组织的基础,与养鱼生产改进会,并驾齐驱了”⑦。此外,菱湖地方上的一批热血青年还成立了菱湖镇建设委员会建设工作队,推举杨文虎为总队长,并制定了12条章程,计划先填筑北圣宫到渤澜桥的河道,改建青年路⑧。在上述民间团体的组织与动员下,菱湖重建所筹集到的资金与物资相当可观,仅据《菱湖日报》记载,菱湖重建过程中民间资金与财产的投入如下表所示。 菱湖战后重建中民间资金与财产投入情况简表(捐款金额的单位均为法币) 民间资金与财力的投入情况 资料来源 章荣初最初似出资法币20亿元,但“截止今年(指1947年——笔者注)七月底止,他的 《南浔周报》1947年11月9日 菱湖建设协会的工作,大大展开,支出已一百二十亿。” 沈云斋将菱湖镇南栅所有住宅房屋全部木料砖瓦捐助充作建筑医院之用;将位于渤澜 《菱湖日报》1946年5月11日 桥北首之祠堂全部捐助,作建设菱湖新村之用。 费孝侯将菱湖镇南栅旧福音医院房屋连同基地全部捐作,所有该屋木料砖瓦移充建筑 《菱湖日报》1946年5月11日 医院之用。 岳赞尧、岳望生以每亩15万元的一半转让共有坟地;以作建设菱湖新村基地。《菱湖日报》1946年7月21日 沈树桐:沈氏家族之共有产,自愿不取分文,捐助作建设菱湖新村基地。《菱湖日报》1947年2月6日 菱湖医院地址堪定后,“沈恒丰米行及沈柏青、陆福康、沈承祚诸先生,他们知道医院的 《菱湖日报》1947年1月1日 地址堪定后,立刻慷慨地把祖产赠给地方,再由地方移赠于建设协会”,兴建学校基地 上“之住屋产主,愿以全部推让,所有宗祠家庙的遗址,已解决十分之六”。 在菱湖医院落成之前,旅沪的菱湖乡贤沈贵三、潘渭川、费孝侯等21人,发动菱湖同乡《菱湖日报》1946年8月1日、8 捐款捐物,在南栅拱宸桥北夏宅筹建了“时疫医院”,多次收到民间组织与个人捐款,第 月11日、10月10日、10月21日 1次23.8万元⑨,第2次36.2万元,第3次1218.9万元⑩,第3次57万元(11)。上述 三次捐款共计法币1299.7万元。 热心教育的社会组织与人士共计捐款法币464.3万元,弥补菱湖国民学校教育经费的 《菱湖日报》1947年1月6日、1 不足。 月11日、2月1日 旅沪菱湖乡贤沈承昭,捐资3000万元,发起筹设图书馆一所,采购各种书籍,容纳其 《菱湖日报》1946年10月21日 中,以嘉惠好学者。 地方舆论对民间力量的动员与聚合起了推动作用。菱湖建设协会掌握了地方公共舆论,抓住了市镇建设的话语权,通过舆论唤起地方民众的重建热情,培养菱湖地方民众的精神凝聚力。菱湖建设协会筹备人之一的沈开成创办了《菱湖日报》,在舆论导向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该报从1946年5月11日复刊到1947年6月1日宣布停刊,主要版面用于报道菱湖建设协会的消息、进展状况,或用于刊登菱湖早期现代化建设的规划、讨论文章等。据笔者初步统计,关于菱湖重建消息53篇、讨论文章37篇、建设规划(含章程草案)21篇、有关菱湖重建的公益广告、鸣谢广告、启事、来函照登等27篇、专访、总结性文章2篇,共140篇,其中1946年10月10日还专门发表了“建设特刊”。这类关于菱湖建设的文章、消息在当地及上海的菱湖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菱湖日报》刊登公益性的文字广告为菱湖重建呐喊,“建设是大众的事,决不是某一个人的事”,号召乡人为建设捐款捐物,“公益的建筑物征用了你的土地,你应当慷慨地捐助,为儿孙造福,如因公益需要,而你反要抬高价值,阴谋阻挠,必为社会所不齿”,“要故乡繁荣必须建设,建设菱湖是全镇人们的责任”(12)。《菱湖日报》还发布了一系列鼓舞精神的口号、标语,如“实践重于理论、行动重于空谈”,“建设应以菱湖全区人民的意思为意思”,“群策群力共同复兴菱湖”,“纪念祖先必须关怀故乡”、“建设之要首重民生”,“破坏建设的就是菱湖人的公敌”(13) 等。此外,菱湖建设协会青树基金团还于1947年7月1日、8月1日、10月20日连续编印了三期《菱湖建设特刊》,潘公展亲自题写刊名,撰写发刊词,免费分发各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