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而且为我们准确把握、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国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就建国头30年的历史研究为例,探讨用科学发展观研究国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抛砖引玉,对国史研究有所裨益。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一方面,符合规律的科学发展模式就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一般性。另一方面,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由于每个国家的某些具体条件不同,客观的规律在这些不同的条件上发挥作用时,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某些具有不同国家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特殊性。列宁在强调“找到一种改造俄国经济制度的最正确、最经济的途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时指出:“一般说来,这种办法大家都是知道的。这就是向建立在机器工业基础上的大经济过渡,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由于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时所处的条件不同,这种过渡的具体条件和形式必然是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地方差别、经济结构的特点、生活方式、居民的觉悟程度和实现这种或那种计划的尝试等等,都一定会在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中反映出来。”① 科学发展观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区分,为国史研究走出绝对普遍主义和绝对特殊主义的偏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下面,以建国初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例,说明按照科学发展观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要求,必须注意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趋势与中国特色的结合,才能对其做出科学的历史评价。 建国后,要把中国从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逐步建设成工业国,这在党内是统一的,但从何起步,党内党外都有不同意见。就当时已有的历史经验来看,主要有两种工业化模式: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道路,一般花了50年到100年的时间才实现工业化; 以苏联为典型代表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道路,只用了十几年就实现了工业化。 那么,中国的发展究竟要走哪一条道路呢?哪一条才是科学的发展道路呢? 实际上,工业发展的规律存在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因此,从逻辑上讲,即从规律的角度讲,重工业优先发展是符合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但是在历史上,正像商业资本反过来出现于产业资本前面一样,轻工业先发展的道路却表现为工业发展的一般形式。 应该注意到,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轻工业优先发展道路是有其前提条件的:第一,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工厂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的,当时棉纺织工业的机器有一些甚至是木制的,靠水车提供动力。技术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当时的工业化只能从轻工业开始。重工业是作为满足轻工业的生产条件的需要而出现的,自然在时间上晚于轻工业的发展。第二,当时的资本主义工业资本还没有完全脱离原始积累阶段,或者说,正处于为重工业进行原始积累的阶段,规模比较小,而且其注重眼前利益的价值取向,使它还暂时无暇顾及投资多、投资周期长的基础产业(尤其是重工业)。第三,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资本和政府的控制力还很弱小,因此政府不能大规模地调动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基础建设。第四,由于处于资本主义的初期,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的作用还不明显。轻工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其前景和发展的规律都所知甚少,还没有达到深刻了解重工业的发展对轻工业的巨大促进作用的认识水平。因此,当这些历史条件不复存在以后,轻工业优先发展就不再是必须遵循的发展模式,许多后起的现代化国家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德国、日本,在一定意义上还有美国,特别是社会主义的苏联,都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深刻了解了重工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后,利用发展了的生产力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通过政府的力量引导投资,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其成果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相反,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仍然采用了轻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结果不但没有实现强国富民的梦想,而且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 毛泽东在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后,还提出了全面发展同重点发展、重工业发展同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的问题,注意改正了苏联工业化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毛泽东指出:“斯大林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的缺点是过分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增长,结果在计划中把农业忽略了。”②“我们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公式具体化: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实行几个同时并举;每一个并举中间,又有主导的方面。例如,中央和地方,以中央为主导;工业与农业,以工业为主导。”③ 当然,我国在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时,也付出了一些代价,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农业和农民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 认清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有助于认识国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两种倾向:一种是超阶段论,主要表现是在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和生产方式上要求越先进越好;另一种是把西方发展模式当作一般标准,对不符合西方发展模式的发展形式予以否定。下面,我们以计划经济为例,具体分析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