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7;F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6)03—0101—0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包容性,是指国家以博大的胸怀、宽厚的气度凝聚和统揽来自各方面有利于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力量要素;是指在国家结构的各个层面里,在坚持其主体因素的同时,必须包含、容纳诸多非主体因素。包容性具有整合功能,可以协调社会结构,保持社会稳定;包容性具有开放性体系又可以促使社会变革,促进社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但是,无论从国体、政体结构上,还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去研究,它都不是纯粹、单一的形式,它宏大而深远的包容性为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创造了还将继续创造出许多必要的条件。 一、一体多元的包容性结构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客观基础 一体多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包容性结构的集中体现。在这种结构里,一体或是主流,或是本质,或是方向;多元或是基础,或是内涵,或是补充。一体与多元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为中国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结构,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基本社会力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汉民族人口众多,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但各民族互相尊重,平等相处,共同发展,才创造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党的正确民族政策指引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包容着56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各个民族都是新中国的主人,由各个民族所形成的强大的社会合力,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在56个民族中,由于各民族发展历史不同、居住的自然环境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民族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都在积极发展经济、努力实现社会现代化,并且在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中汇集成中华民族强大的社会现代化力量源泉。 其次,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经济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形态必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也就是以国家和全民所有为主体。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仅仅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而,公有制的程度不可能太高更不能盲目地追求纯粹与单一,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犯过严重的错误,经历过惨痛的教训。更何况公有制的实现也绝非只一种形式。所以,允许其他经济成分并存,让个体经济、合作经济、合资经济、独资经济等经济成分广泛而自由地发展,也是共和国包容性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有利于经济发展,更能够促进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再次,由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政治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缔造的。共产党是新中国的执政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但是,在共和国里并不排除其他民主党派的存在,而且创造条件,鼓励其他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这些民主党派随着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已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是与共产党密切合作的友党。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关系,正是共和国包容性在国家领导体制中的体现。共产党虽然在国家政权中处于领导地位,但党的性质、纲领及组织原则决定了它必须团结其他民主党派,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绘制和实施社会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具有如此宽阔的胸怀、才能够凝聚和吸引中华民族的精英、反映和代表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为早日把中国建设成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最后,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主流文化,同时兼容其他异质文化的现代文化结构,是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文化条件。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必然首先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当今中国的主流文化,也毫不例外地代表着无产阶级及其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居于主导地位。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形态事实上是一个呈现多姿多彩、吸纳千姿百态的文化海洋,她以浑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博采世界各国和各个民族的文化所长,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以充实和发展自己。因而,与主流文化同时存在的,还有虽不体现社会主义精神,但却是统一的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爱国主义文化、体现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资本主义文化以及虽然落后但却能表现民族特色的小生产文化,这些亚文化(副文化)的存在和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也正是共和国包容性在文化领域的表现。社会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明的高度集中表现。所以,单一的文化是根本不可能促进现代化的,只有通过广泛的民族交往和国际交流,切实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够形成促进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氛围。 以上,仅仅是共和国包容性一体多元结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四个基本方面的表现和作用。其实,一体多元的包容性结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多方面都有表现。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以现代机器化生产为主体和以手工业生产甚至是半原始状态的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生产力结构;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允许特殊地区实行资本主义的“一国两制”制度等,都体现了在坚持主体的同时,容忍非主体因素的存在和发展。共和国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一个外延极其广阔的“人民性”,它能够将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的社会力量包容在共和国之中。另一方面,是由于共和国经受过闭关锁国、单一发展而招致失败的灾难,在痛苦的教训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统揽着一切有利于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因素。所以,一体多元结构的包容性就能够成为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客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