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78(2006)01-0086-15 一、引言 上世纪30-40年代“统制经济”或“计划经济”是学术界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但什么是统制经济,什么是计划经济,经济学家对此的解释并不相同,各个不同体制的国家(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或是殖民地国家)对此的认识更是大相径庭。从广义而言,统制经济是指国家对经济实施干预,并以政治的力量组织、统率和指导全国经济,它与自由主义的放任经济和自由竞争原则相矛盾;从狭义来说,统制经济即意味着政府对于生产、交易、分配实施有计划的管理和限制。一般来讲,在社会主义国家常常称之为“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则命名为“统制经济”(controlled economy)。相对于自由经济而言,“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有一些相似之处,因而当时马寅初就断言:“统制经济,亦称计划经济。”[1] 191也有学者认为,“统制经济”与“计划经济”在形式上是完全相同的,在本质上则有些不同。[2] 然而,这两者实际上的差异还是很大的。所谓计划经济就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经济活动(从生产到消费)均不受价格的支配,完全由国家依照一定的计划而实行,也就是说在这种体制下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国有资产,处于政府的绝对控制之下,不具备独立的自由经营的特征。统制经济与计划经济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仍然承认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是补充或纠正现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计划,而不是对其加以根本改造;它只是强调经济活动中某一部分(主要是生产方面)的计划,并不对所有的经济活动统加干预。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关注这一问题,有人侧重于研究当时中国提出这一学说具有代表性学者的不同理念,① 有人则考察其研究对象的思想演变并加以分析和探讨,② 也有学者以资源委员会为个案,研究其实施计划经济的起源及过程。③ 笔者近年来主要以贸易委员会及属下国营商业公司为对象,研究战时统制贸易体制的形成、演变及其统购统销政策的作用与影响,④ 其间必然涉及战前“统制经济”这一学说的出现。因而本文即在此基础上,参考时人大量的论著及近人的研究成果,讨论“统制经济”在中国出现的背景、学术界与政界人物对此关注的不同热点,更重要的则是深入探讨国民政府是如何利用这一学说并将其作为国策而加以实践,从而进一步加强国家资本在各个行业中的扩张,为战时实施全面经济统制奠定基础的。 二、“统制经济”学说出现的背景 “统制经济”这一学说在中国的提出并且大行其道是与当时国际大环境与国内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统制经济”这个名词虽然出现得很晚,但无论中外各国,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却早已有之。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各国为了动员力量进行战争,都各自实施统制经济体制,设立战时机构,统制人民的一切消费与生产等经济行为。战争过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多仍然崇尚自由主义的经济体制,然而1929年10月在美国纽约证券市场爆发的危机迅速波及整个世界,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大恐慌,这次世界经济危机波及的范围之广、涉及的领域之多、持续的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见的。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因为生产与分配不合理,显示出自由经济的失败,放任经济的破产。资本主义世界普遍认为,造成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缺乏相互的配制和生产过程中的无政府状态;生产的运动和民众购买力的运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和发展,欧美各国先后爆发银行挤兑的金融风潮,为了解除本身的危机并将之向外转移,各国纷纷设置关税壁垒,并陆续放弃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种情形之下,欧美各国政府和学者都在寻找解除危机的办法,试图集中全国经济力量,统一国内生产部门,用统一的计划去发挥国家的整体力量,而此时意大利、德国、美国和苏联等国家所实施的各种新经济政策便成为世人推崇的模式。当时的中国学界,对此也多有评论。 意大利自1922年墨索里尼当政后便在政治上大力推行法西斯主义,而法西斯主义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统制经济。根据法西斯主义的经济理论,政府一方面维持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制度,在不违反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政府允许私人经济活动的存在;但同时又组织所谓“组合国家”,将全国各种生产因素严密地组织起来,再统制于政府的组合之下,这样便可以借严密的纪律组织和政府的监督指挥,指导国民趋于统一。墨索里尼即谓,如此“对内提高全体意大利人民的福利,对外则可以增加意大利国家在世界发展的力量”。⑤ 德国自欧战战败后由于经济衰退以及通货膨胀加剧,人民生活水准急剧下跌,不满情绪高度上涨,从而导致德国国家社会党的崛起,特别是希特勒1933年上台后加速宣传其国家社会主义的理论。希特勒认为:“国民非为经济而产生,经济非为资本而存在;反之,资本是为经济而存在,经济是为国民而产生。”这种理论架构必定是反对自由主义,否认经济的自律统制,而主张由国家决定的意志的或政治的指导者来确定经济行为的方针。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