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话语研究是介于多学科之间的一个领域。目前,学界主要还是从其功能入手,研究政党宣传在政权更替及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或从政党话语与公共话语的关系入手,分析政党话语意识形态化的过程。而以空间维度为观察视角,分析政党话语问题,还是学界研究的一个空白。有鉴于此,本文以威权主义政治下的政党话语为个案,探讨政党内外部话语的差异及产生原因。为表达方便,政党内外部话语的差异,也被笔者表述为政党话语的双重性。 一、言说主体及语境的生成 话语的产生必有一定的言说主体,政党话语显然是“政党人”的话语表达。所谓“政党人”,是指政党政治的参与者以政党利益为最高目标,个体的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在此,不考虑个体间行为动机、价值取向的差异,不考虑个体间地位、等级的差异,简言之,组织中的人是具有相同目标的、平等的言说主体①。 “政党人”的话语表达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所谓语境是指一切影响话语的结构生成和语义理解的语言和非语言要素的总和②。影响话语生成的语境要素是多方面的,就话语行为进行中的实际情景而言,它又包含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时空的转移可以改变组织的观念与路径选择。有关时间维度话语表达的差异,已为学界所关注;但空间维度的差异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以话语行为进行中的空间场景为参照,分析政党话语的特点。所谓空间场景主要是指政党的内部话语与外部话语。 内部话语是指受众仅限于组织内部成员的话语表达。必须指出的是,并非所有言说于组织内部的话语都是政党的内部话语;相对于外部语境而言,政党内部话语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不可公开性。内部话语的表达形式有多种,譬如,党员交流、内部会议以及涉及组织秘密的各类文件。政党的内部话语是多层次的,其划分的方法更多的是以话语表达时,人数的多寡为标准。人数越少,其话语表达越能反映组织的真实意图。内部话语是政党赖以生存的基础,其更多地反映政党的真实意图。 外部话语是指政党的公共性话语。它既包括政党向公众言说的话语,也包括在组织的内部言说,但可以向外部公开的话语。政党外部话语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可公开性。外部话语的表达形式更为多样,除了涵盖内部话语的表达形式,还包括政治宣传、竞选演说以及各类公开的文档等。外部话语不受言说场景中人数的影响,它虽不直接反映政党的真实意图,但同样是政党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 分析政党话语在空间维度上的差异,并非完全不考虑时间维度的影响,因为任何话语的表达,都是在特定时空下进行的。为满足空间维度研究的需要,本文将对话语表达的时间维度进行粗略的界定。就现代政党而言,其生存的历史情境可分为极权主义、威权主义和民主主义三种。在不同政治民主下,利益表达的主体是不同的,由此造成了政党话语双重性生成的差异。在极权主义政治下,政党话语双重性产生的原因,与政党中领袖的意志休戚相关。由于专制个体的利益就代表了政党的利益,除专制者外,所有的政党人都将变成专制者役使的工具,政党参与者与其说是政党人不如说是政党的奴隶,而可以称为政党人的只有专制者一人。在此语境下,厘清组织内部话语的边界就遇到了困难,因为如果说还存在内部话语的话,那更多的是专制者的内心独白。在民主主义政治下,由于个体的主体自觉意识增强,个体的利益表达是其加入政党的主要原因。在此语境下的政党话语必然充满个体的差异,这就增加了政党话语研究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与上述两种政治语境不同,在威权主义政治下,政治权威多来自政党本身,政党话语的双重性与政党作为一个完整的利益集团有关。政党中的人更具有为政党而献身的牺牲精神,更具有本文所言说的政党人的人格内涵。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以抗战背景下,国共两党的政治话语为个案,探讨威权主义政治下,政党话语的双重性。 二、政党话语的双重性 1、内部话语的利己性与外部话语的利他性 内部话语的利己性是指政党的内部话语更多的反映了组织自身的利益表达,是组织真实意图的真切流露。利己性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作为特定阶层或利益集团的代表,若组织不考虑自身的利益,则其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指出:“造成党争的最普遍而持久的原因,是财产分配的不同和不平等,有产者和无产者在社会上总会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③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也正是从经济利益出发,强调政党的阶级性。由于内部话语更多反映了组织的真实意图,对于与其竞争的政党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抗日战争时期,各政党及集团间矛盾纵横交错,获取对方的内部话语就等于把胜利之神牢牢把握。为获取政党间的内部话语,为之牺牲的情报人员,可谓不计其数。在民主主义政治下,虽有法律的约束,但各党仍试图获取对方的内部话语。在美国,著名的“水门事件”就是以尼克松为代表的共和党人,为获取民主党内部话语,而采取的一项极端措施。 由于政党是一个公共产品,必须考虑公众对其言说内容的认同度,因而,政党的外部话语表达往往并不直接反映自己的真实意图,甚至与其截然相反。相对于其内部话语的利己性而言,外部话语更多的具有了赢取公众认同的利他性。因此,从英国早期政党活动家、保守主义者柏克开始,凡政党政治的鼓吹者,无不把政党表述为增进国家利益的载体,及至中国政党发轫之时,政党精英更是把其表述为“国利民福”的载体,“其握政权与否,殊所不计”④。外部话语的利他性时常遮蔽了政党的真实意图,也更具有意识形态的欺骗性。以动机与目的为参照,外部话语的欺骗性有善、恶之分。所谓善意的欺骗,是指政党的欺骗性话语并不损害其它个体的利益,或是为了达到善的目标;所谓恶意的欺骗,是指政党的欺骗性话语损害了其它个体的利益,或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私利。以行为方式为参照,外部话语的欺骗性可以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所谓积极的欺骗,就是政党主动对公众施加政治影响。为推销自己政治产品的需要,政党总是赋予其美丽的外衣,而它们又恰是公众梦寐以求的。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在政治生活中,为什么公职竞选者的话语,是如此的迷人动听?为什么选民们对其支持者如痴如醉?所谓消极的欺骗,就是政党被动地消除不利话语对其影响,由于竞争性政党与社会公众的存在,政党的一切活动都受到无数眼睛的盯控。一旦有不利话语产生时,政党总是设法消除不利影响,欺骗性话语就是其消除影响的重要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