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获得完全胜利,被日本侵占整整50 年的宝岛台湾重回祖国怀抱。10月25日,台湾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举行,“台北四十余万市民,庆祝此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之日,老幼俱易新装,家家遍悬灯彩,相逢道贺,如迎新岁,鞭炮锣鼓之声,响彻云霄,狮龙遍舞于全市,途为之塞”[1]。台湾同胞以此表达出回归祖国的欣悦之情。然而仅仅过了一年有余,1947年2月28日,台北爆发了反抗当局统治的大规模民众运动,很快即如烈火燎原,遍及全台湾。虽然此次事件最终因国民政府的武力镇压而平息,但其给台湾人民造成的深重创伤历久不息,对其后台湾历史发展的影响至深且巨,并可谓了解战后台湾政治发展与人心演变之重要锁钥。关于“二二八”事件的背景、发生、进程、影响等等,当年的历史资料多已公布,海峡两岸均已有不少研究。① 本文不拟讨论事件本身的有关问题,而只就事件发生后,当时大陆的主要新闻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及评论,探究此次事件在大陆引起的反响,期以对“二二八”事件研究之深入有所助益。本文选取了四家在当时有代表性的新闻媒体: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上海《申报》,中国民间舆论的风向标——天津《大公报》,中国国民党机关报——南京《中央日报》,在中共影响下的左派报纸——上海《文汇报》,相信他们的报道和言论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当时大陆传媒对此次事件的态度和立场。 一、关于“二二八”事件的新闻报道 “二二八”事件的起因为查缉私烟摊贩引致纠纷,又因公务人员伤及人命而引起民众愤怒,结果爆发大规模抗议运动,一发而不可收。其形似偶发,实为必然,究其实质,则是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岛内诸多矛盾的总爆发。国民政府于接收后在台湾采行行政长官公署制度,执政当局对台湾本地人士在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参政议政的热情体认不够,各级政府机关的公务人员较少任用当地人士,使台湾民众感觉与过往日本殖民时期的总督制度无甚差别;长官公署实行的以公营、统制、专卖为主体的垄断经济体制,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台湾经济,与民争利,致民不满;台湾物价在战后大幅度飙升,尤其是米价暴涨,严重影响到普通民众的基本生活;接收官吏中不少人“或行为不检、能力薄弱,或贪污渎职,尤以经建及公营事业更不乏藉权渔利之不良现象,予台胞以深切之反感”[2]。如此等等,在台湾社会中积累下深刻的矛盾。因此,当台北事件的消息传开后,民众情绪激愤,心中的压抑骤然爆发,抗议活动迅即波及台湾全省,显见此次事件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在台湾“二二八”事件发生的同时,大陆形势也处在剧烈震荡之中。国共关系最终破裂(国民党在2月28日下令中共驻京、沪、渝三地人员全部撤离,同时准备进攻中共领导中枢所在地——延安);内战愈演愈烈,国民党军新遭败绩(在2月下旬的鲁南莱芜战役中,国民党军损失7个师5万余人,为内战爆发后之大败);经济形势不断恶化,通货膨胀难以遏制,社会动荡不安(2月中旬黄金风潮爆发, 国民政府被迫实行经济紧急措施)。国民党及其领袖蒋介石正集中全力应付上述难题,对台湾问题起初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与此相对应,各新闻媒体的注意力也多被上述事件所吸引,充斥在各报头版的消息首先是国共战事,其次是国民党的政治应对,对台湾问题的报道并非他们关注的重点。此外,台湾刚刚回归祖国,大陆民众包括媒体人对台湾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平时对台湾的报道就不多;台湾是海岛,与大陆相对隔离,各媒体派驻台湾的常驻记者不多,缺乏现场报道的条件;事件发生后,海峡两岸的交通受到影响,真相无法及时传回大陆,当局又实行新闻管制,只有国民党官办的中央社有条件发出现场报道;这些情况均不能不影响到大陆新闻媒体对事件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时效性与客观性。 尽管如此,“二二八”事件毕竟是震动台湾全岛的大事件,其延续过程亦非短暂,出于新闻职业的敏感,事件发生后大陆各媒体还是立即予以关注和报道。 就本文引用的四家媒体而言,《申报》和《大公报》均在第一时间报道了“二二八”事件的发生。3月1日,《申报》在头版(要闻版)刊出《台北戒严 因查私烟伤及人命》,《大公报》在三版(国内新闻版)刊出《台北缉私引起武剧 专卖局人员竟殴伤人命 激怒群众到处大打一番 长官公署决定处置办法》。两报报道的基本内容差别不大,采用的稿源都来自中央社,惟就版面与标题处理而言,《申报》放在要闻版,但标题处理较为中性,采用的是小号字体,不太引人注目;《大公报》放在国内新闻版,但标题较长,较易引起读者注意,而且标题中“竟”和“激怒”字样的表述,含有批评执法者之意。就当时媒体处理新闻的一般情况而言,隔日报道已经是最为迅捷的处理方式,再考虑到台湾与大陆相对隔离的现实,故《申报》和《大公报》对于“二二八”事件的报道,在新闻时效性方面并不输于对其他事件的报道,并在各报中争得头筹。 《文汇报》对事件的首度报道在3月2日,头版(要闻版)刊出《台省发生骚动 台北基隆等市一度混乱 陈仪宣布三项处理办法》。与其他报纸明显不同的是,《文汇报》的消息来源注明是“本报讯”,并以大字标题刊出,颇易吸引读者的注意;② 而且报道中点明事件并不局限在台北,其他地区亦出现“混乱”,初显《文汇报》对事件报道不同于其他媒体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