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留学史研究始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一度陷于停滞,到“文革”结束后又伴随着新一轮留学热潮的兴起而再度复兴,20余年来出版了许多颇有分量的论著。唯对于近代留学生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之关系,已有研究似仍嫌薄弱(注:目前已有多篇专题论文,对留日、留法、留苏学生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之关系作了探讨,其中综论性者如徐行《留学生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神州学人》2001年第7期)、吴汉全《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关于留日者如陆安《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青岛教育论坛》1997年第2期)、张敏卿《留日与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的嬗变》(《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1期);关于留法者如鲜于浩《论中共旅欧党团组织的内部训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田雪梅等《四川留法勤工俭学生与旅欧党团组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关于留苏者如徐行《中共第一代留俄生述论》(《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吴霓《早期留苏热潮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崛起》(《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部分留学史专著中亦有少量篇幅涉及这一问题,如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中国留学史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等。在2004年10月召开的“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部分学者提交的论文也与此论题有关,其中马启民《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留学群体》与本文旨趣相近而研究范围有别。另有一组论文集中探讨了1920年代苏俄留学生与中国革命之关系,包括孔繁岭《革命年代留苏的中国孩子》、徐行《莫斯科中山大学对国共两党的影响》、汪乾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留俄学生与中国革命》、张泽宇《中国留苏学员托洛茨基反对派始末》等。上述论著在史实阐述和脉络梳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对中共留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的分析尚属少见,尤其是缺乏基于统计数字的量化分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即试图在此方面作出初步的努力。)。全面探讨这一问题固非本文所能胜任,笔者主要对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的留学生群体略加分析,试图藉此揭示近代留学生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之密切关系。为便于统计分析,本文所称的“中共中央领导层”主要是指中共历次重要会议所选出的中央委员,而以“核心领导层”指称历次重要会议所选出的中央局委员或政治局委员(注:除特别说明者外,本文所称的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政治局委员均包括候补委员在内。)。 一、留学生在中共中央领导层中之地位 据笔者统计,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创建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8年间,共有169人担任过中共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复任者不重复统计)(注:关于历届中央委员之人数和名单,学界存在诸多不同说法,本文主要参照王健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领导机构沿革和成员名录》,红旗出版社1983年。),有留学背景者为58人,占总数的34.3%,其中且有19人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留学。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创建之时,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当选为首届中央委员,其中陈、李二人都曾在日本留学数年,留学生在中央领导层中占据了三分之二。次年中共“二大”选出的中央委员增为8人,其中陈独秀、李大钊、李汉俊曾留学日本,蔡和森、向警予曾留学法国,留学生比例仍达62.5%。1923年中共“三大”的主要议程是讨论国共合作问题,此次大会改选出的14名中央委员中,仅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李汉俊4名留学生,所占比例陡降至28.6%。在1925年中共“四大”和1927年中共“五大”上,留学生中央委员的比例有所回升,分别为35.7%和43.5%。1928年7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留学生中央委员又降至29.7%。此后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增补了少数中央委员,留学生所占比例也略有变动。1945年中共“七大”选出的77名中央委员中,留学生人数为31人,所占比例为40.3%,此后直至新中国成立,没有改选或增补新的中央委员。从图1可以看到,除1921-1922年高于40%,1923、1928-1930年低于30%之外,绝大多数年份留学生中央委员的比例都在30%到40%之间变动。 图1:历届中央委员中之留学生比例示意图 附图
如果将目光转向党的核心领导层,即中央局或政治局委员,则留学生所占比例又要高出许多。据笔者统计,1949年前28年间共有49人担任过共产党中央局、政治局委员或候补委员(复任者不重复统计),其中有留学背景者为24人,占总数的49.0%。中共“一大”、“二大”所选出的中央委员人数较少,自然成为全党领导核心。1923年中共“三大”开始从中央委员中再选出若干人为中央局委员,作为最核心的领导集体,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谭平山、罗章龙5人当选,其中陈、蔡二人分别留日和留法,留学生占40%。中共“四大”陈、蔡继续当选中央局委员,无留学背景的毛、谭、罗则被张国焘、彭述之、瞿秋白取代,其中彭述之曾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留学生比例上升为60%。1927年中共“五大”始设中央政治局,委员人数增至11人,其中留学生6人,占54.5%。不久召开的“八七”会议,留学生在16名政治局委员中占据7席,比例为43.8%,较此前明显降低。次年中共“六大”政治局委员中的留学生比例略有回升,将近二分之一。1930年六届三中全会上,留学生政治局委员的比例降至最低点,为35.8%。此后则长期呈上升趋势,并在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北后达到最高点,12名政治局委员中的9名有过留学经历,比例高达75%。抗日战争期间这一比例又有所降低,但也基本保持在55%到70%之间。图2显示出,在建国前的多数年份,中共核心领导层中的留学生比例都在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