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8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有千百万“知识青年”离开城市,数年(有些人是10年)后才得以回城,如今他们已经年届50。这一经历对他们影响颇深。但西方人对人类史上这一罕见的社会实验所知不多。在一般公众中,很多人对红卫兵耳熟能详,知道“知青”的却寥寥无几。即使在学术界,自1980年这一运动结束后,它也一直受到西方专家的忽视。 我认为,重新评价这一运动的时刻已经到来,这不仅因为中国的重大变迁使我们有了足够的距离感进行历史反思,还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出现了一些新的重要史料,这使我们能够比以往更准确地描述这场运动。现在我们可以做出一些重要区分,这有助于我们对这场运动导致的某些重要问题提供更确切的解答。例如,本文主张将1968年之后的群众运动与先前的下乡加以区分,并且认为,毛泽东及其追随者对这场运动的动机和设想,不同于那些更“务实”的领导人。 一、下乡:一个历史课题 (一)时段和数字 在中国,把城市年轻人下放到农村始于1955年,到1962年时这已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涉及的人数不多:从1955到1961年间不到20万人(注:这段时期的统计数字不全,这是作者按当时报社所发表的数字的估计。),从1962到1966年共有1292800人,一共不到150万人。1966年这项工作因文革的混乱而暂时中断。1968年恢复实行,但性质已大不相同,且规模更大。从1967到1979这13年间,大约有1650万知青被送到农村(见表1)。 表1不同年度下放知青人数和种类[*] 年份下放 到农村% 到知青农场 % 到国营或军 % 总人数人数 和大队人数 垦农场人数 1962-1966 1292800 87060067.3 422200 32.7 1967-1968 1996800 1659600 83.1 337200 16.9 19692673800 2204400 82.4 469400 17.6 19701064000 74990070.5 314100 29.5 197174830050210067.1 246200 32.9 197267390050260074.6 171300 25.4 197389610080640090.0 8970010.0 19741724800 1191900 69.1 346300 20.1 186600 10.8 19752368600 1634500 69.0 496800 21.0 237300 10.0 19761880300 1228600 65.3 415100 22.1 236600 12.6 19771716800 1137900 66.3 419000 24.4 159900 9.3 197848090026040054.1 189200 39.3 313006.6 197924770073200 29.6 164400 66.4 101004.0 1967-1979 16472000 11951500 72.6 2030800 12.3 2489700 15.1 1962-1979 17764800 12822100 72.2 2030800 11.4 2911900 16.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1987:110。 *根据半官方资料,1980年的下放人数为155000人。因资料没区分下放种类,所以不便放入表中(顾洪章、胡梦洲,1996:301) 根据表1,下放人数的变化趋势见下图: 附图
图1 1962~1980年知青下放情况 在这个时期的大多数时间,有些知青被允许离开农村返城、上大学、参军或在接收地的城市就业。下文我们将他们称为“返城者”。 从表2看出,1968-1980年间下放知青的人数超过1660万,而1962-1980年间几乎达到1800万。相对于1980年的1.34亿城市人口(见表4),这是一次相当庞大的人口迁移。由于不断有人返城,实际住在农村的知青从未达到900万人,虽然在1977年末接近了这个数字。 表2 各年度累计的下放和返回(1962-1980)及在乡(1973-1980)的知青人数 年份1967年以来1962年以来1962年以来 累计返城在乡的 累计下放人数 累计下放人数 累计返城人数比例(%)知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