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Z6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06)04—0080—07 一、综述 以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标志,中国进入了“结束或开始”的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时期文学以丰富的思想意蕴、特定的历史内容和多元多样的审美素质同以往的小说相区别,它“快速的发展变化、全新的审美面貌、纷繁的文学现象、自由而频繁的文学论争和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成果,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风采,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1](P71) 1981年至1989年的《小说选刊》历经新时期文学的盛况,也记载着这近十年文学的繁华盛景。 《小说选刊》是中国作协主办的刊物之一,创刊于1980年10月,1989年停刊,90年代中期复刊。茅盾在“发刊词”中指出,《小说选刊》“将选载具有较高思想水平和艺术特色的作品,重点评介,以便对读者的欣赏水平乃至培养文学新人都有所助益,此亦争取短篇小说创作的更大繁荣之一道。”《小说选刊》所选作品基本上代表了新时期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走向,成为当时权威性的文学期刊。 二、作家队伍 纵观《小说选刊》1981—1989年所选登过作品的作家,大体可以分成三类:80年代前期,一批中年作家凭借娴熟的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出频频引发轰动效应的作品,他们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标志了新时期小说的最初成就。他们中的一部分被称为“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包括王蒙、汪曾祺、高晓声、张贤亮、陆文夫、邓友梅、丛维熙、刘绍棠、李国文、张弦等。他们曾被迫搁笔多年,给他们的艺术创造力造成损害,“但也使他们的重新写作能与‘十七年文学’模式保持一段距离,在题材、艺术方法和风格上获得较为开阔的创造空间”[2](P232)。这些“复出”作家群不仅开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题材领域,而且以深沉的人生体验,使新时期小说染上了凝重厚实的历史色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五十年代被放逐的作家的情怀和关切视点并不完全是他们的选择,而是出于历史叙事的需要而预先设定的。归来者行使的话语权利乃是“期待者”的话语权利,他们的创作适应了意识形态重建希望的要求而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另一些中年作家,如茹志鹃、宗璞、徐怀中、林斤澜、刘真等在十七年期间已成名,但在新时期更为瞩目,他们的创作超越了以往的最高水准,风格也有较大变化。还有一些中年作家如张洁、冯骥才、刘心武、谌容、蒋子龙、古华、周克芹等也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些作家亲历了共和国曲折前行的过程,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了解尤为突出。 《小说选刊》作者构成的另一重要力量是“知青作家”。80年代,具有“知青”身份的作家如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梁晓声、陈建功、张抗抗、李杭育、阿城、何立伟、铁凝、李晓等,他们作为新时期标志性成果的作品都被《小说选刊》及时选载过。到了80年中期,一部分沉稳而坚实的“知青作家”与更年轻的作者一起,构成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 莫言、刘索拉、残雪、马原、余华、叶兆言、格非、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等80年代中期进入文坛的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带来了新的艺术风貌。他们在新时期小说题材的转换、主题的演变、艺术思维的调整和小说观念的更新上都表现了新锐的探索和革新精神,他们的富有探索性、开创性的作品都曾被《小说选刊》选载过。《小说选刊》的主要作家构成与新时期的作家构成基本相同,这些作家的作品也基本体现了当时中国文学尤其是中短篇小说的发展状况及成就。 在为全国短篇小说评奖推荐优秀作品的同时,《小说选刊》也凭借其权威地位推介扶植了一大批文学新人。如80年代初期的王滋润、何士光、赵本夫、航鹰、邓刚、铁凝、史铁生、宋学武、陈世旭、何立伟、映泉、彭见明、喻杉等,80年代中后期的矫健、扎西达娃、李锐、周大新、王中才、尤凤伟、杨显惠、阎连科、刘恒、刘震云、李晓、毕淑敏、方方、池莉、迟子建、阿成、苗长水、谢有鄞、王朔、周梅森、乔良、李贯通、路远等等,这些作家都得到过《小说选刊》的推荐与扶植。《小说选刊》不仅选登他们的作品,而且与其他杂志联合举办文学新人作品讨论会,专门开辟“新人评介”和“评论创作谈”专栏,刊发文学新人创作谈及评论家的评论等。《小说选刊》始终把推介文学新人,培养文学后备力量、繁荣文学创作作为办刊方针之一,这决定了它能以开放宽容的气度对待文学的新锐力量并大力加以扶植,使得这些文学新人逐渐成为新时期文坛的中坚。他们中的一部分依然活跃在当今文坛上,以卓尔不群的创作实绩,确立了他们在当代文坛上的地位。 三、小说的形态 鲁迅在论短篇小说时说:“在现在的环境中,人们忙于生活,无暇来看长篇,自然也是短篇小说繁生的很大原因之一。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用数顷刻,遂知种种作风,种种作者,种种所写的人和物和事状,所得也颇不少的。”[3](P121) 正是由于形式上的短小快捷,在许多艺术变革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短篇小说往往领风气之先。从我国新时期小说的发展历程上看,短篇小说的这种作用也非常明显。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在时代政治倡导的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大潮中,新时期文学担当了先锋角色。《班主任》、《伤痕》等一批短篇小说率先揭开了对“文革”批判的先河。周扬在这一时期说过“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关头,短篇小说要起侦察兵、探索者和开路先锋的作用。”短篇小说的创作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同步发展,并产生强烈的社会效应而积极作用于当时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