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季进 主持人的话:对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展开研究之研究,最为基础性的工作,就是摸清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基本面貌,梳理出它的历史谱系与发展现状,然后才谈得上总结与借镜。囿于资料与视野的不足,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其基本面貌的认识一直含混不清。王德威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一方面总结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个路向,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提出了值得大家关注的三大发展方向,理论与批评、文学与历史、离散与一统,正预示着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繁复多姿的版图。此文是王德威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写的总序,先行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西方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始自一九五○年代。在此之前,虽然已经有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介绍与翻译,但并未形成气候。五十年代中期,旅美的夏志清教授和捷克的普实克(Jaruslav Pr
ek)教授分别对晚清、五四和以后的文学,展开宏观研究。这两位学者理念背景有异,学术立场不同,他们所发展出的文学史观因此形成精彩对话。 夏志清承袭了英美人文主义的“大传统”(Great Tradition),以新批评(New Criticism)的方法细读文本,强调文学的审美意识和人生观照,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1961)堪称是欧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至今仍为典范。普实克则取法欧洲自由派马克思主义和布拉格形式主义(Prague Formalism),以革命历史动力和“形式”的实践作为研究重点。一九六三年,夏志清和普实克在法国汉学杂志《通报》(T' ung-pao)展开笔战,就文学史意识,文学创作的现代性意义,文学批评的功能各抒己见。这次论战虽不乏火药味,但两者择善固执的立场和条理分明的论证,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树立了良好典范。他们笔锋所及,二十世纪文学文化史的诸多议题纷纷浮出地表,成为日后学者持续钻研的对象。像夏志清对现代文学“感时忧国”(Obsession with China)精神的探讨,普实克对现代文学“抒情性”和“史诗性”的辩证(the Lyricaland the Epic),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夏志清和普实克分据欧美学术重镇,他们的学生门人各自形成派别,论述不断,这样的大家风范,如今已经难再得见。继两人之后,一九六八年夏济安——夏志清的哥哥——的遗作《黑暗的闸门》(The Gate of Darkness)出版。此书论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左翼作家的美学和文化政治,从鲁迅到蒋光慈再到延安文艺。夏的政治立场毋庸讳言,但他的专书有同情的理解,也有练达的批判,首开英语世界对左翼文学研究先河。夏并不刻意标榜理论方法,但他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远远超过日后许多惟西学是尚的海外左翼学者。 一九七三年,李欧梵推出《中国现代文学的浪漫一代》(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详尽介绍五四之后一辈浪漫文人的行止文章。李在台湾大学时师承夏济安,与夏志清的关系也极为密切,而在哈佛大学时,他又有缘受教于普实克,以一人兼得欧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三大巨擘的真传,李欧梵所代表的意义不在话下。在他的专著中,李结合传记研究,文化史,以及文本细读的方法,纵论林纾、苏曼殊以迄萧红、萧军诸人的文采风流,为彼时仍嫌单调的文学史论提供极具思辨意义的层面。 从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欧美学界也出现一系列以作家为重点的专论,触及名家包括巴金(Olga Lang),钱钟书(Theodore Huters〔胡志德〕),戴望舒(Gregory Lee),丁玲(I-tsi Mei Fewerwerker〔梅仪慈〕),老舍(Ranbir Vohra),茅盾(Márian Gálik〔高立克〕),卞之琳(Lloyd Haft),沈从文(Jeffrey Kinkley〔金介甫〕),萧红(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周作人(David Pollard)等。这一研究方式在一九八六、一九八七年以两本关于鲁迅的专著出版——作者分别为莱尔(William Lyell)和李欧梵——达到高潮。与此同时,更有学者从事不同文类、现象、运动的研究,而且眼光扩及到十九世纪末。像是奚密对中国新诗诗学的再研究,西马诺夫(V.I.Semanov)和米莲娜(Milená Delezelová)对晚清小说及其继承者的研究,林培瑞(Perry Link)和柳存仁(Liu Ts’ un-yan)对鸳鸯蝴蝶派和民国通俗小说文化的研究,韩南(Patrick Hanan)和吴茂生(Ng Mau-sang)对现代中国文学和俄国文学间的影响研究,耿德华(Edward Gunn)对抗战时期沦陷区“生不逢辰的缪斯”的研究,瓦格纳(Rudolf Wagner),福克马(Douwe Fokkema),杜博妮(Bonnie Mcdougall),谷梅(Merle Goldman)和夏志清等对中国左翼文学、文化、政治的研究等。而面对“文革”之后大陆文学的重新出发,杜迈可(Michael Duke)和金介甫(Jeffrey Kinkley)等人的专论也展开初步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