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964(2006)04-0097-06 一、“九叶派”的缘起与势出必然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战争频仍,血火交迸,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在如此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中,30年代臻于成熟的“现代诗派”,由于一心表现一己的心灵感受,远离了如火如荼的时代、惨绝人寰的现实生活,远离了广大民众,故而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随着部分诗人转向现实主义,“现代诗派”已是名存实亡了。 作为诗歌流派之一的现代主义诗歌,并不因为“现代诗派”的衰亡而停止向前发展。相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作为世界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一部分,经过迂回曲折,终于走出困境,走出低谷,达到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高峰阶段。 在当时的中国,幅员广大的领土被分为革命根据地、国统区和沦陷区(抗战胜利后,就是革命根据地和国统区两部分)。在革命根据地,由于革命战争的需要,诗歌无一例外成为革命战争的宣传武器。所以,此时现实主义成为革命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也成为革命浪漫主义。在革命根据地,在杀敌战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诗歌确实起到鼓舞士气、鼓舞斗志的革命号角的战斗作用。而现代主义诗歌显然因为不能适应战时斗争形势的需要,无法在革命根据地立足。 然而在国统区,情况却有所不同。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在国民党反动派高压的统治下,革命斗争只能在地下进行。所以,作为革命号角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诗歌,在国统区却无法像在革命根据地那样发挥应有的战斗作用。此时,现代主义诗歌就悄悄地在革命根据地与国统区之间的夹缝中求得一席之地的生存。 由于是在国统区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中,此时的现代主义诗歌与30年代“现代诗派”不同,它总结了“现代诗派”衰亡的教训,认识到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逃避现实,远离民众,钻入艺术的象牙塔,是取败之道。于是,它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同时,它又与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诗歌不同,后者由于革命斗争和对敌战争的需要,为了最大限度地号召人民起来斗争,所以诗歌的抒情主人公为“大我”,抒发一己之悲欢的“小我”,在这里就显得不合时宜。而在国统区,由于社会的大环境不同,诗人又是以个体为存在方式,一般不从属于某个政治组织,不受其领导和制约,所以可以充分表现其个性。这些诗人大多留学国外,又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的修养,故而更尊崇艺术与个性,并努力寻求西方现代派艺术与古老的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交汇,寻求现实生活与心灵世界的交汇。于是,在国统区,一个新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诞生了,这就是与革命根据地诗歌、“七月派”诗歌鼎足而立被称为“中国新诗派”,后被称为“九叶派”的诗歌流派。 这样一个独树一帜的诗歌流派,却因其现代主义的倾向、多元化的艺术观念,为新中国成立后极左的意识形态和狭隘的艺术观念所不容。“九叶派”虽然没有像“七月派”那样被卷入“反革命集团”的政治批判运动中去,可是同样长期遭到冷遇、歧视、批判,以致长期濒于销声匿迹,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作为这个流派中的成员,这九位诗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有的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备受迫害,如穆旦;有的改行不再写诗,如曹幸之(杭约赫)后来成为著名的书籍装帧家;有的一度投笔从商,如辛笛一度从事工商和银行事业;有的则被错划为右派,如唐湜,被遣返老家温州受尽折磨。新时期的春风终于吹绿了这九片濒临枯萎的叶子。直至1981年,《九叶集》问世,人们才惊喜地发现,原来在那风起云涌、血火交迸的40年代,还有这样一种沉静优雅、含蓄深邃的诗,而尤其令人惊奇的是,虽然时隔将近半个世纪,这些诗竟然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仍然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强烈的震撼。1982年,又出版了除杭约赫以外的8位诗人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作品合集《八叶集》,作为对《九叶集》的补充。 让时间倒流到40年代。“九叶派”应该是80年代的命名,40年代时,应该被称为“中国新诗派”。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就统称为“九叶派”。 “九叶派”的出现,似乎是偶然的现象。“九叶派”的出现与两份创刊于上海的诗歌杂志《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有关。《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是以丛刊的形式出版的,每月出版一册。《诗创造》由臧克家、曹幸之、林宏、沈明、郝天航等人集资发起,由曹幸之主持具体的编辑事务。《诗创造》在《编余小记》里提出了在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兼容并蓄的编辑方针。在《诗创造》发表作品的作家和诗人有一百多人,发表的作品风格多种多样,有抒情诗、十四行诗,有山歌民谣,也有政治讽刺诗。作品的内容多数是反映国统区人民的生活及斗争。此外,还有一些颇有见地的诗论。《诗创造》是1947年创刊的,一年后的1948年11月,《诗创造》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查禁。 《中国新诗》于1948年6月创刊。由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编辑。由唐湜执笔的代序《我们呼唤》堪称《中国新诗》的宣言,表达了他们对历史、时代、现实人生、艺术和个性的见解。也许是言辞激烈了些,强调了“强烈的人民政治意识”,《中国新诗》与《诗创造》同时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 当时为《中国新诗》撰稿的大多是大学教师、学生、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中国新诗》的读者,也大多是爱好新诗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就在《中国新诗》这块园地里,由编辑、作者、读者共同对新诗的爱好、研究,互相切磋,互相鼓励,逐渐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诗流派。这就是当时被称为“中国新诗派”,后来被称为“九叶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