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06(2006)01—0040—06 岁月荏苒,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迄今已经整整十年。当年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的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国别、民族、肤色和信仰各异的朋友们相聚怀柔的动人情景,今天依然如在目前。同样是1995年,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女性文学委员会”宣告成立。 十年过去,对于现在风华正茂的年轻学人来说,1995这个年份也许已经显得有些遥远。然而,当我们回眸过去的时候不可忘记,1995所标示的,其实还只是女性文学事业前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段落,而非起点。事实上,当年“女性文学”及其相关话题之所以有可能在社会上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为相当一部分大众所关注,首先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女性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源自改革开放的时代环境对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与批评整体格局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源自当时学界的男女同人共同做出的可贵努力。 之所以在纪念过去十年的时候特别提到更前面的一段时光,是因为对所有曾经为女性文学事业筚路蓝缕的学界前辈和他们的历史性贡献深怀感念,对而今年事渐高,但仍以强烈的使命感为这一事业倾心尽力的各位师长充满敬意。没有人能够否认,今天的我们脚下所立足的,是前人付出无数心血甚至以生命和苦难为代价辛勤开拓的土地。它也许迄今仍不够肥沃,但毕竟为后来者的耕耘奠定了基础。面对未来,我们如何才能在扬弃中做出新的探索,在继承中尝试新的变革,争取创造出比前人更多、更有价值的成果呢?显然,这不仅需要美好的愿望,还更需要理性的思考和脚踏实地的奋斗。 这里拟从宏观角度反思十年来的女性文学研究实践,就如何推动女性文学事业的发展谈一点想法。 一、努力培养宽广的胸怀、恢弘的气度 女性文学的发展需要建设者的合力。作为这一事业的建设者,我们每一个体能否具有宽广的胸怀,具有为建设女性文学、促进社会性别观念的更新而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直接关系到整体力量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以往多年的实践中,正是由于一批热心女性文学事业的学人克服重重困难,做出了富于成效的努力,才从无到有地构建起这一领域学术交流的平台,为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比如,在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成立女性文学委员会或女性文学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举办女性文学评奖活动,创办专题刊物和网站为女性文学提供园地,编辑出版系列性的女性文学研究著作,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女性文学事业所取得的成绩等。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需要克服极大的困难,包括必须争取相当数量的财力支持。其间有关工作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所体验的大辛苦、大忧烦,非亲历者难于充分体会。今天,女性文学能够产生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学术界能够初步形成女性文学研究的氛围,离不开这些学人所做出的实实在在的努力。在当今社会物欲膨胀、追名逐利成风的背景下,他们为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尤为令人感佩。 另一方面,在我们摸索前行的过程中,除了某些外部因素的负面影响,仅从研究者主体的角度来说,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事业的发展。例如,有些时候,我们可能过于偏爱和执著于自己所认可的学术观点,而对不同的见解缺乏平和的态度与包容的胸怀,不能以充分尊重的态度耐心倾听不同的声音;有些时候,我们可能以个人意气代替了正常的学术争鸣;有些时候,我们可能比较轻率地对不同知识背景和学术经历的研究者产生轻视或偏见;有些时候,我们可能过于自负,不能以历史的观点正确认识学术前辈为女性文学事业做出的可贵贡献;有些时候,我们可能被性别激情所左右而不无褊狭,似乎这个研究领域非女性莫属,而对男性学人怀有非理性的排斥或对立情绪,如此等等。毋庸讳言,这些现象所透露出的,是我们自身的弱点和缺陷。而这些缺陷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不利于学术队伍的团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着学科建设的力量,而且无形中有可能限制甚至误导我们的思维,妨碍我们更为全面、透彻地认识事物,更为充分、深入地讨论问题。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主张消磨尖锐犀利的女性主义锋芒,也不意味着主张在学术问题上一味求同放弃立场,而是希望强调相互间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真诚包容,即“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维护你说话的权利”。平等的交流,善意的碰撞,相互间的修正、互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术事业健康发展。 有人说当今女性主义在社会上的“名声”不大好。这种判断固然未必妥当,但其间却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对女性主义及其相关研究的隔膜和误解,有些时候甚至可能将其“妖魔化”了。比较常见的是,将女性主义乃至女性问题的研究简单理解为女人为争权与男性作对,甚至是要变男尊女卑为女尊男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首先是由于男性中心文化传统根深蒂固,但若从研究者自身的角度反思,恐怕与我们在有关女性话题的议论中时或流露出来的褊狭、刻薄以及二元对立思维有关——这是就进行学理性探讨的态度而言,它与从事我们的事业所需要的尖锐、犀利、勇猛并不是一回事。毋庸置疑,迄今为止,中国社会的性别观念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非常需要富于力度的冲击。在已经发出的声音中,尖锐的声音不是太多而是还嫌太少。然而,就学理的探讨而言,由于女性研究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十分密切,因而非专业人士只要凭借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和逻辑就可能发现,西方特定思想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女性主义理论以及我们由它出发所作出的判断,显然不完全适合本土的实际。而以偏概全、两性对立的简单化、绝对化思维,更是容易使人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也越发可能促发相关信息接受与传播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这对女性主义和女性文学研究在学术领域赢得应有的位置显然是不利的。直接介入社会的层面和学理性探讨的层面是不同领域的工作,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精神可以相通,方式却又各异。现阶段我们需要在注入女性主体精神的前提下努力适应学术领域的运行规则,力求进入到学术运行体制内部去逐渐影响它、改造它。真诚坦率地交流,有理有据地批判,满怀热情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