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 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0X(2006)02-0040-13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国门开放,中外文化、文学交流日多,在现代精神观照下,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我国的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文学研究领域里,出现了两个在当时令人注目,在今天看来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学术领域:比较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后者几经拓展和正名,就成为今天国内外许多华人作家、学者积极参与的世界华文文学。有一些文学现象,在其初兴之时,看来似乎只是具体局部的现象,但将其放在文学的整体发展中,就成了有全局性影响和意义的问题。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初海外华文文学的兴起,以及后来这一领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其对世界性汉语文学的研究,世界汉语文学史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向外移动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的研究,都有广泛和深刻的意义。本文主要是从它与相关学科互动的角度,论述海外华文文学的兴起对比较文学领域的拓展和意义。 中国比较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一样,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在中国本土,它们是共生共进的两个新兴学术领域,都具有世界性、开放性的特点,彼此有很深的学术关联。 如果以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作为一个标志,海外华文文学首次研讨会的召开是1982年(广州)①,比较文学首次研讨会的召开是1983年(天津)②。此后,海外华文文学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性/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比较文学每3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暨国际研讨会。现在,已各自拥有一个相当大的学术队伍,还先后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学会③,出版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中国比较文学》和《华文文学》,并且进入了高等学校课堂。 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不但诞生的文化背景相同,其所经历的途径也十分相似,都是走由“上”而“下”而不是传统学科所走的由“下”而“上”的道路。我国以往各传统学科的确立,基本的途径都是先有教材或相关教科书,在本科专业开课,然后才慢慢成熟起来,成为本科专业的一门稳定的课程;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学科基础之后,才建立硕士点,直至有高层次、前沿性的学术成果和影响,再建立博士点,培养该领域的高学位人才,与此同时,成立各种相关的研究机构,主办国内外学术会议,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圈子。这是过去许多老学科所走的路。但是,这两个学科发展的途径不是这样,是先由高层学者倡导,在国内召开全国性、国际性学术讨论会,举办学术研讨班和讲习班,培训人才,在国内外形成较大影响,然后依托相关学科招收高学位的硕士生、博士生,直至学科各方面条件相当成熟,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才编写出各种不同层次的教材。这种由“上”而“下”的学科发展道路颇具特殊性。但从两个学科发展的具体情况看,由于学术知识背景不同,发展的进程和所达到的学术高度并不完全一样。比较文学在国际上是一个老学科,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且早就成为一门“显学”。由于种种历史原因,20世纪初入传中国之后并没有发展起来,上世纪20—30年代,虽曾受到学界的关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对中国文学和其他国家文学进行比较的论文和文章,清华大学还先后给学生开出《比较文学》、《中西诗之比较》、《中国文学中的印度故事的研究》等课程[1]。但抗战以后因社会的变动就静寂了,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获得学术生机,蓬勃发展起来,有一定的学术积淀和历史基础。20世纪80年代该学科复兴之时,国内学界已有一批这方面学养很深的学者,他们学贯中西,虽然年龄较大,但学术造诣深,在学界有号召力,并且身体力行,所以学术活动和成果很快就与国际接轨,开展学术交流和对话,学科迅速走向成熟。现在这一领域的许多成果,已进入世界比较文学的视野之内,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自1985年在深圳大学成立至今,已有整整20年的历史,召开过八届学术年会暨国际研讨会,还在香港承办过“第十七次国际比较文学研讨会”,现在这个学科已无人不知,也有了本科专业和若干硕士点、博士点。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出现的全新学术领域,而且是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而逐渐拓展开来,虽然起点与比较文学同时,但没有国际上这方面经验的借鉴,是早期的先行者一步一步拓展开来的,20多年来,已发展成为一支相当庞大的学术队伍,有数以百计的学术著作和难以计算的数量很多的学术论文,召开过13届学术年会暨国际研讨会,培养了不少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但由于这一领域的参与者横跨世界各国,直至2002年5月才在暨南大学成立全国性的学术研究学会。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性的新的学术领域,它已受到国内外华人学者、作家的认同,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但是,海外华文文学要作为一个有经典意义的成熟的学科,还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推进,不断深入,推进深入,关系到学科发展的前景,以及在相关学术领域的影响。现在我们还缺少有理论体系能构成学科依托的权威著作,这是近期学者们正在努力去做的一件大事。此外,由于语言的局限,这个领域的许多作品和研究成果还没有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主流学术圈的关注。为此,应倡导和支持国外有双语写作能力的华人作家,进行双语创作;还要推动这方面的翻译工作。在学术研究上,将华人的汉语文学和华人的非母语文学打通研究,与具有国际性和多种语言优势的比较文学联姻,寻找更广泛意义上的华人文学的内在规律,以及其蕴含的世界性乃至全球性特征。 海外华人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它们发展的过程有相同与相似的背景和路径,所以这两个领域的根部和肌体,有不寻常的天生的学术联系。彼此之间有若干学术上的交叉地带,在研究的视野和方法上,有许多可以互通和相互跨越的学术空间与视点。 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在中国学界,均属于文学研究新辟疆域,在开拓文学研究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两个领域的确立,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阐释内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它们之间,也是互动共进的。关于比较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互动,我在《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一文中已有所论述[2]。这里我要进一步阐明的是:在海外华文文学的学科内涵和研究成果中存在着若干可供比较文学拓展的新视点。 首先,海外华文文学的兴起为比较文学提供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探讨对象和新的学术空间。比较文学的学科精神、学科个性在于:跨越。通过跨文化、跨学科等的文学研究,开展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对话,促进互识、互证、互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特别是对东、西方异质文化的沟通对话。所以,开放交流、沟通对话,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与生俱来、贯穿始终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