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岩石筑成了陡峭的海堤,使沸腾的大海吞声忍气地趋于平静,失去了昔日光荣的自由。“横暴”成为了海王,“虚伪”与“黑暗”成为了它的宠臣。在雷公和风暴的鼓动下,海浪们联合起来誓死打破大海的镣铐。参战者中有洋溢着战斗激情的小波浪,有雄狮般巨大而狰狞的老波浪,还有壮健勇猛、前赴后继的海浪“生力军”。最后,巨浪们终于以雪山崩压的猛势掀翻了长城般矗立的海堤,使它们永远倾覆在海底。海水重新恢复了它们的自由!——以上惊心动魄的情节出自俄国作家高尔基的散文诗《争自由的波浪》。1926年8月,翻译家董秋芳据英译本将这篇作品连同其他六篇俄国的小说、散文译成中文,结为一集,由鲁迅校订审编,确定书名,撰写小引,于1927年1月由北新书局出版。鲁迅希望中国的读者阅读了这本书,能了解俄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前因,以及后果。 自由,这是一种令人神往的人生境界。鲁迅描写周朝“孤竹君之二子”伯夷、叔齐来到华山,“满眼是阔大,自由,好看”,人便觉得仿佛年青起来,脚步轻松,心里也很舒畅了(《故事新编·采薇》)鲁迅平生一件感愤,就是他曾经失去私域中的个人自由,甚至连选择胡须这样的自由都没有。他青年时代胡子上翘,被故乡的船夫认定为日本人;后来胡子两端下垂,跟地面呈现九十度直角,又遭到改革家的反感。到广州之后,连他胡子的颜色也被人挑剔,有人居然要他的胡子不要变灰,也不要变红。鲁迅在临终前夕撰写的未完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中又写道:“我的爱护中华民国,焦唇敝舌,恐其衰微,大半正是为了使我们得有剪辫的自由,假使当初为了保存古迹,留辫不剪,我大约是决不会这样爱它的。”在谈到自由的可贵时,鲁迅曾以坐监狱作比方。因为“人坐在监牢里便不至于再捣乱,犯罪了;救火机关也完全,不怕失火;也不怕盗劫,到牢狱里去抢东西的强盗是从来没有的。坐监是实在最安稳。”但常人没有愿意去坐牢的,就是因为“坐监却独独缺少一件事,这就是:自由。”(《集外集拾遗·老调子已经唱完》)正因为充满了对自由的热切向往,殷夫烈士的一首译诗才引起了鲁迅的强烈共鸣:“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 当然,鲁迅关注的远不限于私域中的个人自由,引起他密切关注和执著追求的还有公域中的政治自由。因为私域中的自由需要公域中的自由的有效支持。离开了政治自由,个人自由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鲁迅的一生,是名副其实的为自由而奋战的一生。 留日时期:以自由为天神的歌者 辛亥革命之前的鲁迅,被研究者定位为个性主义者,因为他希望通过个性解放的途径,改变国人“麻木”和“愚弱”的精神状态,使一盘散沙状态的封建古国成为“雄厉无前”的“人国”。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个性主义跟自由观念是密切相关的。1895年2月4日至5日(即光绪廿一年正月初十、十一日),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论世变之亟》,将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根本区别归结为“自由与不自由异耳”。而要想“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的关键,“则于及物之中而实寓所以存我者也。”“存我”二字,正是严复对个性主义基本精神的概括与表述。跟严复同时代的思想家梁启超在《中国积弱由于防弊》一文中,也把个人的自主、自立作为自由的前提。(参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之五》)同样,作为个性主义者的鲁迅,必然也是自由的呼唤者,自由斗士的歌颂者。鲁迅留学日本时期撰写的很多作品,堪称自由颂中的华彩乐章。 在1907年所作的《摩罗诗力说》中,鲁迅曾提及德国诗人爱伦德(E.M.Arndt,1769-1860,通译为阿恩特)。当时,普鲁士虽然为拿破仑所击败,但爱伦德仍然在《时代精神篇》(今译为《时代之精神》)中宣扬独立自由的精神,民气为之大振。1812年,拿破仑兵败莫斯科,逃归巴黎,全欧洲同仇敌忾,纷纷起兵反抗。普鲁士皇帝威廉三世号召国民为自由、正义和祖国而战。一度逃往瑞士的爱伦德立即归国参战,继续创作鼓舞斗志的诗篇。在同一篇文言论文中,鲁迅更集中地歌颂了拜仑、雪莱、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裴多菲等“摩罗诗人”为民众争取自由的崇高精神。 在拜仑看来,自由跟人道是密切相连的。鲁迅指出,“自由在是,人道亦在是。”拜仑的最为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他不但为本国人民的自由而战,同时也为他国人民的自由而战。1820年11月5日,拜仑在致托玛斯·摩尔的信中写道:“如果一个人在国内没有自由可争,那么让他为邻邦的自由而战斗吧。”(《摩罗诗力说》的原文为:“若为自由故,不必战于宗邦,则当为战于他国”)正是基于这种崇高的志向,拜仑曾帮助意大利人民反抗奥地利的统治。他为自由而战的精神鼓舞了意大利的民族英雄马志尼,也激发了意大利的政治家卡富尔,最终使意大利实现了独立。后来,拜仑又帮助完全失去自由的希腊人推翻土耳其的统治,复兴那个在人类文明史上一度庄严灿烂的古国希腊。1824年4月18日,37岁的拜仑终于结束了如狂涛、如疾风的短暂一生。希腊独立政府鸣礼炮三十七响,沉痛悼念这位为独立、自由和人道而献身的诗人。